漳州侨村西姑池水体修复成效显著 初步实现自行循环自我净化
漳州华侨新村西姑池水域面积3177.08平方米,水深平均1.5米,46幢归侨别墅群分布四周,是一个封闭的景观湖。近些年,西姑池饱受地表径流、内源污染、降雨降尘、污水排入及人群活动等因素影响,导致富营养化严重,水质变差、淤泥堵塞、水体发黑有异味,严重影响水体景观。对此,市、区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征求多方意见和建议,决定对西姑池进行整治,由东铺头街道负责对西姑池水体进行修复。今年5月,西姑池启动修复工程,构建新的水体生态系统。截止目前,西姑池水体修复工程已完成水环境排水、鱼类清空、淤泥消毒、种植植物、投放“食藻虫”等环节,水体初步实现自行循环、自我净化。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大力度,要素保障工作有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西姑池整治水体修复是一项民心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今年4月底确定修复,5月初启动,预计11月完工。市、区两级领导高度重视,项目刚启动,檀云坤市长就到现场察看,提出具体指示和水体修复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檀市长到现场督察工程进度,并对水体修复的植物种植进行指导,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推进项目进展。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后,檀市长到现场,对周边环境卫生整治、绿化美化以及今后西姑池的常态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要求抓好后续管理工作,以西姑池为载体,把侨村打造成“漳州的会客厅”。区主要领导和挂钩东铺头街道领导经常到现场督查,协调解决具体问题。项目刚开工,区财政及时下拨修复经费80万元,为项目开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建立工作制度。街道将此项工作作为服务群众、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工程,纳入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目标管理。街道成立推进西姑池水体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片领导和其他班子成员协助抓的工作格局。区党政联席会多次听取项目工作进展汇报。街道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研究水体修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水体修复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遇到特殊情况随时召开会议。三是搭建服务平台。西姑池刚确定修复,针对污水直排池塘,影响水质这一问题,街道主动联系环保部门,通过环保部门邀请资深专业公司对池塘进行勘察测量设计,制定施工方案。为确保水体修复工程顺利开展,街道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捞鱼、排水、申请施工用电、打井补水,交由项目施工方进行作业。
二、齐抓共管,综合效益逐步凸显
一是专项整治抓源头。水体修复前,西姑池旁茶摊商户和周边住户直接将污水、垃圾倒入池内,个别游客往池中扔塑料瓶、袋子,造成淤泥堆积,使西姑池水质变差,水体浑浊发臭,影响市容环境卫生,造成池塘堵塞。针对这些污染源,东铺头街道安排工作人员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积极上门宣传,进行文明劝导。水体修复后,除暴雨期外,水体全年清澈透亮,沉水植物覆盖率60%以上,达到地表Ⅲ-Ⅳ水标准(GB3838-2002),水生植物保持四季常绿,水面布置宫廷睡莲,全面提升水体景观。二是综合整治提素质。街道联合古城城管执法中队,对池岸周边黑网、违章搭盖予以拆除,发动群众齐抓共管,自觉维护西姑池及其周边环境卫生,共建生态美丽家园。在池边设立创城创卫警示牌,呼吁大家爱护环境,不要乱扔乱丢垃圾,不要下池游泳,不能放生,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摒弃陋习,提升文明素质,共同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环境。通过不断宣传发动,不文明行为得到遏止,西姑池逐渐恢复清澈。三是精细整治打品牌。西姑池水体修复工程社会效益显著,获市民肯定和赞誉。修复前,池塘水质变黑有异味,水面漂浮垃圾,周围空地长满杂草杂树,影响侨村整体形象。修复时,工程保持西姑池周边原有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修剪树叶,提升整体和谐感。清理杂草杂树,结合西姑池的水面宽度,对池岸绿化带进行修整,种植新花草,合理布局亲水平台,侨村面貌焕然一新,漳州城市形象和功能得以提升。侨村美景与漳州古城开发建设相益得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为漳州古城开发建设增添生机与活力,挖掘漳州旅游潜力,打响品牌,把侨村打造成“漳州会客厅”。
三、注重长效,实现水清岸净景美
一是经营管理制度化。街道和池边茶摊商户签订《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书》,明确商户对维护池岸环境卫生的责任与义务;要求他们文明经营,划定摆摊设点位置和车辆停放点,规范商户电线铺设、桌椅整齐摆放,杜绝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确保道路通畅。二是清扫保洁网格化。聘请保洁员,实行7天工作制,负责打扫、维护西姑池周边环境卫生,保持路面洁净。池岸保洁工作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做到检查不检查一个样,昨天、今天、明天一个样。三是水面管理专业化。聘请专业人员,配备手划船、捞网、垃圾箱、垃圾清运车等专用器械工具,清理水面漂浮物、落叶,修剪水草,实现池面垃圾日捞日清,保持“镜面”效果。(通讯员严秀华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