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深读:寄养的家 满满的爱(图)
妈妈黄女士的手机里,存着明先的生活点滴:看,明先在给“妈妈”按摩脚
当亲生的养 不收寄养费
又是一个周末。寄养家庭的谢先生夫妇带着明先,回到漳州市福利院。对于福利院,明先并不陌生,成长的轨迹里,有他在福利院的两年多生活。
6年前,出生才一个月的明先,被装在一个旅行袋里。当提着旅行袋的妇女在车站出现时,有热心市民报了警。被解救时,明先就已肺部感染,送到福利院后随即被送医。此后的两三年,明先成了医院的“常客”。
看着和小伙伴扔着篮球的明先,寄养家庭父母谢先生夫妇的笑容里,装着幸福,更盛着满足。
前前后后被解救的16个孩子,被送到漳州市福利院。而和明先一样走进寄养家庭的,还有12个。
非亲生 我们无需隐瞒
谢先生夫妇的手机里,存着明先的许多照片,记录着生活点滴。
有张照片里,明先在给妈妈黄女士按脚。
看着,看着,黄女士忍不住又笑了。
回忆总是那么清晰。“那天傍晚,下班走路回家,走了很长时间,回到家抱怨了两句,‘脚好酸,好累啊’。明先跑过来要帮她按脚,还搬了凳子过来。”看着小小人儿这么热心,黄女士坐下来,没想明先的手势还很专业,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捏。“这是跟爸爸学的。”稚嫩的明先答着。
“大人说肚子痛,他会把小手放在你肚子上,帮你按摩。因为他平时肚子疼,我们也是这么对他的。”黄女士感慨,“明先刚来时,没多久就住了两次院。他肺部不好,我们平时都很注意,不让他感冒着凉”。
“刚来时,明先很怕水,怕生,不敢一个人睡。洗澡都不敢用淋浴器洗头。我带着他一起洗澡,做示范,洗了几次,他才渐渐不怕了。”谢先生讲起明先以前的表现,再对比现在活泼好动的永昌,言语里闪烁的是自豪。
现在,明先上了幼儿园。被送到寄养家庭后,谢先生夫妻俩仍不时带他回福利院。“周末没事就会带他去福利院玩耍。只要半个月没去,明先自己就会说,很久没去看院长伯伯了。”谢先生夫妻俩很开明。他们把明先当亲生儿子一样养育,但并未因此就阻止他接触福利院。“他的身世,我们不需要去隐瞒什么,该是什么样就什么样。”
半年回访 看到每次成长
今年3月的一个周末,我们跟着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到漳州城郊的黄家回访。打拐解救儿童兴壹,被寄养在这里。黄家是三层的自建房。
3岁多的兴壹,靠在妈妈黄女士身上,拿着手机,正在用微信的语音聊天,用闽南话招呼姨妈到家里玩,说完,兴壹点开自己发送的语音,侧着耳朵,听听有没有发送出去。兴壹发音还不大清晰,爷爷黄阿伯向我们解释孙子说了啥。
“不是奥特曼的衣服,兴壹不穿。”说起儿子的这癖好,黄女士的宠爱里少不了一点点无奈。
黄女士还清楚地记得,兴壹是2013年的8月8日,来到这个家的。
结婚多年但没怀上孩子,黄女士放弃了“生”的念头。打听到福利院有小孩可以收养,2013年4月30日,老黄带着女儿女婿,到漳州市社会福利院,找到了谢俊波,说明诉求。对这个日子,黄女士印象深刻。因为这是第一次见到兴壹的日子。
“缘分很奇妙。”黄女士这样形容和兴壹的见面。“他对我们一直笑,要我们抱抱。”见到这样的兴壹,她的心里流淌着一股柔软和感动。
兴壹是个被拐儿童,2012年12月被警方解救后,送来漳州市福利院。保育员根据经验,判断他当时出生才两个多月。之后,兴壹在福利院呆了四个多月。
如今,每次出门,黄老伯和兴壹一前一后走在路上,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他孙子。“因为走路姿势实在太像了。”
对于打拐解救儿童在寄养家庭的生活情况,漳州市福利院每半年要回访一次,电话回访次数更多。一旦孩子们有情况,寄养家庭都要与福利院沟通,确保孩子们在寄养家庭健康成长。每年,福利院还为孩子们买人身意外险。
孩子到来 变化也来了
“既然下定决心带他回家,我们就要当亲生的对待。”谢先生表明了初衷。而他的想法,也代表了多数寄养家庭的想法。
不过,因为明先身体不好,又是打拐被解救的孩子,不能被收养,只能办理寄养。寄养不能办正式的收养手续,明先也不能跟着谢先生姓,户口也须留在福利院。
与家人商量许久,谢先生夫妻最终下定决心把明先带回家了。“只要明先的亲生父母没有来认领,那明先就可以永远呆在我家,当我们的儿子。只要我们真心对他,他也会给我们相同的回报。”
“明先的到来,给家里的生活带来了很明显的变化。原本,我们夫妻俩没事很少出门,现在有了他,多了份牵挂,总觉得应该如此,家才完整。每个周末,只要有时间,我们会带着他到郊野公园、各县的景点、周边城市玩。”谢先生说,有了明先,家里的欢声笑语多了,有时孩子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会让他们内心触动很大。70岁的老母亲,生活也多了份寄托。以前,她看着别人家的孙子,总是流露出羡慕,如今,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明先。
“原本,对于寄养,福利院每月要给寄养家庭一定的寄养经费。但这些父母们,都拒收这笔钱。”漳州市福利院院长谢俊波说,按照规定,寄养的孩子如果生病需要花钱,寄养家庭的父母们是可以向福利院申请报销的。不过,打拐解救儿童的“父母”们也很少这么做。
在挑选寄养家庭时,漳州市社会福利院已经考虑到,要让孩子们长久地在寄养家庭生活。“频繁改变成长环境,对孩子们并不好。”因此,在挑选打拐解救儿童的小孩时,福利院优先选择了那些迫切需要领养孩子的失独家庭,以及无法生育家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