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站印尼西爪哇 清朝漳人下南洋著书放眼看世界
他们的著作描述南洋风情、华侨生活,还记录下漳籍侨领集资修大觉寺、设会馆接待家乡客等事迹
闽南网12月16日讯 雅加达、三宝垄分别位于爪哇岛的西部、中部,也是华侨的重要聚居地。三宝垄是华人最早抵达的印尼城市之一。雅加达是印尼首都,古称噶喇吧或巴达维亚,因此华人又称其为吧城。
史料记载,17世纪初,漳州月港已成为重要商港,每年都有四五艘商船驶往吧城,每艘都搭载数百名乘客。清代前期,爪哇的华侨已达10多万人。
在闭关锁国为主流的清朝,华侨在印尼发挥着重要影响,史料却鲜有记载。而在乾隆年间,曾侨居雅加达多年的漳州文人程日炌、王大海先后写下见闻录,记录了南洋风情、华侨生活。他们在书中讲述了漳籍侨领集资修建大觉寺,该寺成为东南亚供奉中国神明最全的寺庙之一。他们还设置华人会馆,盛情款待家乡来客,并在当地获得极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宝贵的著作,让满清朝野开阔了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闽人与南洋的贸易往来。
【寻迹】
漳籍侨领集资修建大觉寺 供奉大量中国神明
“于春雨后,田水平满,散粟于田,则自发生,并无耘锄犁耙。草萎不生,自然畅茂,一穗数百粒。”这是清乾隆年间,侨居印尼多年的漳州文人王大海眼中,水土肥美的三宝垄。
漳籍侨领陈豹卿带头修建大觉寺,现为东南亚供奉中国神明最全的寺庙之一,门前立着郑和雕像
三宝垄顾名思义,与郑和有莫大渊源,至今还有两座大庙与郑和有关,其一是大觉寺,其二是三宝庙。
大觉寺位于三宝垄唐人街旁,是东南亚供奉中国神明最全的寺庙之一。关于大觉寺的历史,许多当地华人已经说不清楚。不过,王大海在《海岛逸志》中用专门篇章赞誉了三宝垄侨领陈豹卿(祖籍漳州角美石美村)。正是他主动集资,将旧佛寺迁至现今地址,取名大觉寺,工程又由其子陈长菁继续进行。1829年,陈长菁被授予荷属东印度首位华人玛腰头衔。玛腰是荷兰语majoor的音译,意为少校,是荷属东印度政府授予当地华人的最高头衔。
如今,在大觉寺右侧边庭的老城隍爷庙中,还挂着一块牌匾,写着“威灵感应”,落款为“澄邑弟子李堂爱敬题”,题者为漳州海澄县人士,时间为道光庚戍年(1850年),依稀可见漳州人在大觉寺的痕迹。
在大觉寺西南约10公里处,是历代华人及当地印尼人纪念郑和的中国式庙宇——三宝庙。
华人们认为,郑和曾住过三保洞,因此注重修复,以加强与祖国的联系
三宝庙初建于1434年,几经修葺,不断扩建。走进大门,10.7米高、3.7吨重的郑和铜像,威风凛凛地屹立在一个宽阔的广场上。到三宝庙进香的多为华人或华裔。每年农历六月廿九,相传是郑和首次抵达三宝垄的日子,这意义非凡的一天,许多来自印尼各地的华人聚到此处,祈求保境安民,广施福泽。
其实,数百年前就有这种景象。王大海记录道,在三宝垄,华人们很注重修复被认为是郑和居住过的三保洞,以此加强与祖国的联系。他们说,陈豹卿堂兄甲必丹陈映还于1768年,在那里竖起一块碑。可惜,海都记者四处搜寻,未能找到石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