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第5站印尼西爪哇 清朝漳人下南洋著书放眼看世界

2015-12-16 08:59 来源:闽南网 0
雅加达、三宝垄分别位于爪哇岛的中西部,也是华侨的重要聚居地。

 【对话】

  印尼日常方言 有很多闽南发音

  人物名片

  许世经,祖籍泉州永春,后移居漳州长泰

  印尼华裔总会、闽南同乡联谊会总主席

  记者:印尼和闽南有什么渊源?

  许世经:我的祖籍地是永春,后来水库移民到漳州长泰,再后来父母跑到印尼卖布,生养了13个兄弟姐妹,目前家族成员繁衍至200多人。

  如今,印尼日常用的方言语系里有很多闽南语,比如豆芽、豆干、面线、米粉、豆腐、楼顶、百、千、万等,跟闽南语的发音一模一样。这是1000多年前,闽南人到印尼谋生带过去的,比郑和下西洋还早。在印尼的闽南人勤俭持家、刻苦耐劳,在各行各业都很出色。早期的闽南人从事印尼的咖啡、香料、香蕉等土特产生意,后来逐渐涉及银行业、汽车业、运输业。

  我在印尼有300多家分公司,分布于大中小城市,所以我经常到乡下去,到了晚上肚子饿了,半路上没饭馆,就随便敲开当地老百姓的门讨饭吃,他们就煮饭给我们吃,很热情。当然,饭后我会包红包给他们,印尼老百姓非常淳朴善良。

  今天的印尼政府对华人很温和,凡是在印尼出生的,都是印尼公民,平等地享有一切权利和义务。现在,中国的春节成为印尼法定的全国性节假日,孔教也成了印尼正式的宗教之一。

  记者:怎么看待中国和印尼的合作前景?

  许世经:印尼人口2.5亿多,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也是东南亚华人最多的国家。现任总统上台后,提倡要把印尼建成海洋大国,这就需要大力建设码头、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刚好和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相吻合,我看好双方的发展前景。

 【札记】

  闭关锁国的清朝 漳人放眼看南洋

  光靠想象和遗迹,我们很难知道,数百年前那些下南洋闯荡的海商,在东南亚是如何经商、生活的。因为在中国古代史著中,此类文献非常缺乏,下南洋的海商大部分只是商人,他们重利少文,往往语焉不详。

  幸运的是,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两个漳州人改变了这样的局面。

  1730年,漳浦人程日炌为偿父债下南洋,先住在三宝垄,又居于噶喇吧(即雅加达),1736年返乡。清乾隆五年(1740年),噶喇吧发生荷兰殖民者屠杀华侨的“红溪惨案”。之后,同是漳浦老乡的帝师蔡新嘱咐程日炌写见闻录,由此诞生我国最早的归国华侨文献《噶喇吧纪略》。

  这本文献叙述爪哇岛及其周边岛屿如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等的地理风情、社会习俗、华侨生活等。

  半个世纪后,漳州龙溪县人王大海侨居印尼,游历周边岛屿,补《噶喇吧纪略》之不足,于1791年写下《海岛逸志》,更加系统地介绍了南洋的情况,记载了不少漳州华侨在当地的事迹。

  在他们的描绘中,下南洋有着非常艰险的一幕,同时也描绘了“树枝插下去就会发芽”的淘金宝地。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两本著作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也丰富了人们对南洋的想象。

  今天,我们很难评估这两位曾经侨居印尼的漳州人,对当时朝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过,至少我们清楚一个事实,“红溪惨案”后,福建巡抚奏请“禁止南洋商贩”,读过《噶喇吧纪略》后的蔡新坚决反对,认为禁止通商有弊无利,只能引起沿海民众财物损失和闽粤两省财源困乏,因而主张“静加查察”。这对于闭关锁国居主流的清朝而言,是否也算是一个贡献呢?(海都特派记者 苏禹成 林深圳 杨清竹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漳州出台措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网售农产品最高奖50万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