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海丝第4站印度尼西亚 爪哇岛漳籍家庙匿于街市
内饰风格中西合璧 灵位牌必体现“天宝”
走入家庙内,豁然开朗,这便是大家要寻找的韩氏家庙。家庙共有三进。第一进为客厅,过道两旁整齐摆放着两排中式木椅,二进有三扇西洋式的大门,进入后,两侧墙面上挂着清代人物画像,并附有对联,丽莎称,画像的人物是韩氏的各代祖先。二进左右侧还有小厢房,其中右侧厢房内挂着已经泛黄的族谱图系。
原来,康熙年间,祖籍龙溪县路边社(今芗城区天宝社路边村,编者注)的韩松抵泗水创业,其儿子韩振泗于乾隆年间担任泗水华人领袖甲必丹,此后100多年,其家族有30多人担任甲必丹或雷珍兰(地位次于甲必丹),家族显赫一时。
第三进即是正堂,供奉着韩氏各代先人,灵台上整齐摆放着数十个灵牌,每一个灵位牌开头都用繁体汉字标注着“天宝”。
据漳州华侨史专家郑来发介绍,19世纪荷兰殖民政府政策改变,包括废除甲必丹制度、私地收回国有等,致使显赫的韩氏家族赖以维系的传统特权丧失殆尽,家族也逐渐衰落,子孙散居各地。
【非遗】
华侨捐片仔癀抗日 经香港寄国内战场
在泗水,华侨曾捐片仔癀抗日。不过具体情况如何,在国内一度语焉不详,为此采访团也进行考证。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由林庭槐担任主席的泗水中医公会积极行动,加入祖国抗日斗争行列,号召华侨开展形式多样的募捐活动,激发华侨华人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纷纷捐钱捐物抗日。
泗水中医公会在募捐中认为“战场急用,须良好品药,而有灵效轻便携带者为适宜”,大家几经商榷,林庭槐认为片仔癀最为适宜。1937年11月29日晚,泗水中医公会将精心准备的片仔癀1500包及药棉、消毒油等装上渣华轮船芝尼加拿号运往香港,交香港妇女慰劳会转寄中央国医馆,然后分发到抗日战场上。
发起捐赠者是漳州人 医术高明德高望重
发起这场捐赠的林庭槐究竟是何许人也?东爪哇漳属公会的方仲达先生一直保存着一本民国期间的《泗水漳州同乡会大事记》,字里行间告诉了我们答案。
原来,林庭槐祖籍为龙溪县二十六都(今龙文区朝阳镇打山村一带),这里正是片仔癀的发源地璞山岩寺的所在地。林庭槐出生于1883年,早年毕业于漳州技术学校,好学上进,精通医术。1912年,他在泗水创设中华药局,医术高明,德高望重。1924年,他发起成立泗水漳州同乡会,并担任正会长。
可贵的是,这本文献还存留林庭槐的照片,以及20世纪初漳州的街景图。书中还有收录了林庭槐的演讲及论著,慷慨激昂。他一方面号召中国人要团结,国家民族才有希望,同时还撰文为何同乡会要设义务夜学部,强调教育对民族立足世界的重要作用。1936年,林庭槐发起成立泗水中医公会,也便有了后来捐赠片仔癀抗日一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