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龙溪古城依山面水 花果鱼米之乡人间乐土
小时候听老人说过, 我们家乡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龙溪,传说古时候有龙在溪中嬉戏,因而得名。那是个山清、水秀、人美的好地方。特别是龙溪古城,就像是镶嵌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的一颗宝珠,依山面水,四郊围绕香花甜果。东郊是稻浪滔滔的田园风光, 南郊是令人垂涎的千顷荔枝海和香气袭人的水仙花海,西郊是一望无际的香蕉园,北郊是飒飒生风的甘蔗林。一年四季之中,家乡有吃不完的水果。在老人的话中,家乡俨然是花果鱼米富饶的人间乐土。
姜园亭-宋井
长大后,从旧书上看到,龙溪古城作为州(府)城的附郭,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天宝、紫芝殿于后,丹霞、名第拱于前,鹤峰踞其左,圆峤耸其右。”“枕三台,襟两河。”书上提到的这些山川名胜,至今历历在目。三台,指芝山上日华、万松、禅月三峰, 两河是城南的西溪和城北的北溪。枕三台,芝山三峰就像是龙溪城的靠枕。芝山也就是龙溪城的靠山,风水学行话称主山, 而天宝大山则是主山的靠山,称祖山。芝山脉承天宝大山,又分为左、右二支脉,左脉向东至隆寿山(今气象台)南折一路延伸至城中,古人在此建州(府)署(今中山公园);右脉向南直达溪边, 古人在此建龙溪县衙(今县后街西侧)、文庙、儒学(今县前街西侧)。龙溪县衙、文庙、儒学系列建筑群,与芝山右脉同在一条轴线上,可谓一脉相承,这正是家乡的龙脉。以龙溪县衙为基点,北仰芝山,南俯溪流,左有腾龙山(龙文山),右有起凤(虎文)山,延轴线向南跨过溪流,溪南岸有南山,南山与相毗邻丹霞山,恰好构成古城的案山。家乡的龙脉本身风景殊胜,同时还是古城西北部的天然屏障。全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既能顺畅迎纳南面的阳光和东南风,又可阻挡西北方向干燥寒冷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获得冬暖夏凉的功效。山脉上原生植被既能美化环境,调节城内小气候,也涵养水分,孕育出古城第一泉,芝山上东井之水,是公认的全城最佳泉水。这样精巧的谋篇布局,山川与人文建置如此严整周正的格局,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确定了,古人超凡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近十几年来,在城市改造中,城南沿溪建起密集的塔楼群,原本贯通龙脉南北之间互相呼应的气势,在相当大程度上被削弱了,此情此景,恰好应验了“煞风景”这句古训,这是令人扼腕叹息的现状。放开眼光来看, 庇护古城一千多年的龙脉,并没有被几幢楼房所淹没, 南郊七首岩之首石狮岩,与芝山、丹霞山共处在一条轴线上,随着南岸城市建设的推进,石狮岩有望成为新城区的案山,芝山与石狮岩之间的走向, 正像一条雄跨南北的龙脉。用俗话说,这是一条过江龙。在这条龙脉上,分布许多名胜古迹,由北向南的山峰及名胜有:望高山-芝山(芝山三亭)-龙溪县(县衙、文庙、儒学)遗址-腾龙山(龙文塔基址)-虎文山(吴勋亭)-丹霞山(丹霞驿遗址、折冲之才坊)-琥珀岭(古松树林遗址)-石狮岩。上述名胜,因人们对北岸部分较了解,下文仅对南岸部分作简要梳理。
1.丹霞山和丹霞驿丹霞山(今烈士陵园),北临溪流,山上石头土壤都呈红褐色,若在朝日夕阳映照下,灿若丹霞。丹霞由此成为龙溪(漳州)城的雅称,城的四郊,就叫霞东、霞西、霞南、霞北。丹霞山扼守城南,是南驿路必经之地, 古代丹霞驿就设在丹霞山下,这里曾是繁忙的入城要道,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重要的景观除了众所周知的南山寺外,还有作为城南方位标志并有“漳南第一宫”美誉的南天宫。丹霞山下至今仍然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地名,分布在蜈蚣山路一带,有娘妈庙、蜈公庵、布观音、姜黄亭、黄楮井、双庵庙等,上述古迹除南天宫遗址待考、蜈公庵改作南山小学外,其他都一一保存至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