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龙溪古城依山面水 花果鱼米之乡人间乐土
2.蜈公庵在南山小学校园内(现蜈蚣山路东段),保存一断明代残碑和五对清道光年间的石柱,从石刻内容看,蜈公庵曾于清道光年重建。蜈公庵共有三进院落,后两进建楼阁,蜈公庵坐南朝北,共有三进,中殿和后殿都建楼。中殿主祀关帝、蜈公王,楼上祀注生娘娘。其中两对楹联是:
(1)正气薄青天庙貌尊崇长映紫芝峰顶曙,丹心明皦日馨香尸祝聿征新境里中春。
(2)身居新境上丹心自在,目仰芝山峰正气依然。从楹联词义上解读,可以确定蜈公庵的方位处在芝山龙脉的延伸线上。据老居民回忆,后殿挂楼匾“南天极地”,以此猜测,坊间所说的蜈公庵,会不会就是南天宫,尚有待考证。蜈公庵曾是香火鼎盛, 信众遍布城内外。上世纪中叶,蜈公庵改作南山小学后,众神祇移至邻近临街的娘妈庙内,照常供奉,四方信众香火不断, 华安汰内后坑村信众一如既往,坚持每年照例来蜈公庵原址(今南山小学)晋香朝拜。
3. 布观音在南山小学西边(现蜈蚣山路西段),相传始建于宋,现存为清晚期建筑。主祀软身观音神祇,原所奉布观音背部有“大宋”二字,今已佚。庵坐南朝北,共二进,中有天井和两廊。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庵前还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 年)置抱石鼓一对, 正殿悬清嘉庆十年(1805 年)刻“慈航普济”木质正匾,石柱楹联4 副。布观音也是庙前一带街坊的老地名。
姜园亭—琥珀岭示禁碑拓本
4. 姜园亭姜园亭, 古书写作姜黄亭,后改为今名,姜园亭是主祀玄天上帝的宫庙,当地村名、路名,因庙得名。庙在姜园亭路边,姜园亭村口。坐西朝东,共二进,中有天井和两廊。正殿四金柱刻两副楹联,庙外散落清道光十年(1830 年)拜亭石柱等构件。庙内保存南天宫庙匾,也许是南天宫拆除时移放于此。庙内保存一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龙溪县示禁碑,内容是保护琥珀岭山体,严禁滥伐树木。古人保护山体树木的自觉意识,值得今人借鉴学习。
5.造楮井(宋) 一名石水井,位于通往琥珀岭的驿路边(今在姜园亭村内),据方志记载:“宋造黃楮于此,其旁有姜黃亭。”楮是一种乔木,楮树皮所制的纸,可供书写。黄楮,指姜黄色的纸,即古代平民所用的土纸。黄楮井是值得珍惜的宋代文物,至今仍是姜园亭村村民的生活水源。古井覆石质井盖,凿四孔,现井盖残缺。
6.双庵庙原在丹霞山下驿路边,主祀如来佛,原有古联“双庵通驿路,古刹依南山”。原双庵庙一带古驿路,今为双庵路,双庵庙重建于烈士陵园路口。
7.折冲之才坊康熙年间为旌表蓝瑗(蓝理族弟)平台战功而立,位于南驿路双庵庙对面,其规制与蓝理坊相当,匠工更精美华丽,是当年漳州最耀眼夺目的功德牌坊。可惜的是,折冲之才坊于上世纪60 年代拆除。 8.琥珀岭在丹霞山之南,民间俗呼虎爬岭。原是茂密的松森山林, 最大的松树需10 人张开双臂才能合围,岭下村民有很多是百岁寿星。明初,龙溪县令徐闻远曾派人在琥珀岭挖掘出斗大的琥珀。据方志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 年),邑令徐闻远奇之,意其下必产琥珀,掘之果得珀,大如斗,泉遂竭。以后乡里遂替,今松亦无有。康熙初年大旱,乡人掘地为桔橰,其下松头错立,则其说亦似有据也。” 9.石狮岩城南七首岩之首,原有石门、石桥,明代大儒李见罗石刻“狮子岩”三大字,现都已失踪。
一座城市的龙脉,犹如城市的脊梁,龙脉上的人文积淀,就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延续一座城市的文脉,应完整保护龙脉的地质地貌、植被和名胜景观。保护自然生态,保持水土,历来是汉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理性的表现。
相关链接:
2014 年5 月,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古龙溪县轴线保护规划经漳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研究通过。规划以保护城市传统格局、留住历史文脉、提升景观品质、引导合理开发为出发点,提出了轴线的保护范围:北起芝山,中间经南山,南止鸡母石山,往南延伸至七首岩、九龙岭、名第山;芝山至鸡母石山段轴线控制宽度为500 米,鸡母石山至名第山段在此基础上按扇形面进行控制。按照“显山露水、依山傍水” 的总体原则,提出了轴线的保护要求:芝山至鸡母石山段建筑高度控制在6 层以下;轴线周边街坊控制在12 层以下; 鸡母石山至名第山段以及芝山以北轴线应保护自然山体、植被,确保景观视线通廊。轴线保护范围内建筑风格应采用坡屋顶形式,把燕尾翘脊、红砖红瓦等闽南建筑风格融入建筑设计中;建筑色彩外墙色调以红色、白色组合为主,少量建筑可适当采用灰色;周边街坊建筑风格也要采用坡屋顶形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