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丘陵地区随处可见黄花蒿 民间用于治病驱蚊
原市中医院主管中药师吴良才:黄花蒿治病驱蚊在民间很流行
一周前,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成功提取抗疟疾新药———青蒿素而荣获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时间,青蒿成为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其实,在漳州广袤的丘陵地区,随处可见的是野生的黄花蒿。可黄花蒿就是青蒿吗?昨日,记者采访了原市中医院主管中药师吴良才,他说,青蒿素是从黄花蒿提取的,黄花蒿治病驱蚊在民间很流行。
吴良才在鉴别黄花蒿
今年61 岁的吴良才, 与黄花蒿打交道40 多年。上世纪70 年代,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他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开始用“一根针、一把草”行医救命。“三月茵藤,四月蒿”,这一句编歌在吴良才老家山乡流传甚广。年轻的吴良才虚心请教当地老人,才知背后的典故。原来,华佗当年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了4 月的青蒿叶子茂盛,花朵含苞欲放,药效最佳。为了使人们认识这种药草,华佗编了一首《茵藤蒿歌》,传与后人须记牢。慢慢地,他对这一不起眼又神奇的野草,开始上了心。
“黄花蒿就是最常见的驱蚊草。”吴良才介绍,以往农村,尤其是闷热的夏季,蚊虫肆虐,若在房间里点燃一把黄花蒿草,烟雾所到之处,蚊虫望风而逃。没过多久,吴良才考上当时的漳州卫生学校,就读中药专业。“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古代药典,他对黄花蒿还能治病了解得更多。一有空,吴良才跟着漳州市医院的青草药师,到南靖的北坑、和溪大山深处采药,黄花蒿就是必采的一种。吴良才说,黄花蒿是菊科蒿属草本植物, 闻起来有一股清香的味道。识别方法主要有茎圆柱形、叶复生、髓断面部白色等几个方面。另外,就是黄花蒿的茎下部叶多为三至四回羽状深裂, 中部叶多为二至三回羽状深裂,上部叶渐小,常为一回羽状深裂,且叶面绿中透黄,叶裂片轴有狭翼。
“六月天,冷得直颤抖,得盖两件棉被;热的话,体温接近40 度。而且,三天反复一次。”暑假在家的吴良才,碰到过当地称之为“打摆子”的病况。因为蚊虫叮咬的传播,一天发生好几起。在缺医少药的年代, 吴良才手头上没有奎宁这一应对的药品。他选择了土办法,用黄花蒿和常山煎煮,让病人服用。几天下来,病人就有所好转。不光如此,黄花蒿还有降温解热的功效,见到村民体温持续在38 度低热不退,吴良才就用黄花蒿配上地骨皮,用水煎煮。甚至有时还用黄花蒿煮沸的水做药浴。
毕业后,吴良才分配到漳州市中医院制剂科工作,与黄花蒿打交道的次数更多了。他平日的工作之一,就是上山采药,再使用蒸馏法提取制剂。其中一公斤绿莹莹的黄花蒿,仅能提取制剂几毫升,多用于治疗虚热症状。这样的经历,让他知道,虽然青蒿有上百个品种,但是能提取青蒿素的,只有黄花蒿,青蒿中反倒没有。只不过,在中医药领域,青蒿和黄花蒿被统称为青蒿。(记者罗培新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