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第三医院成功救治一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71岁的吴先生(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胸口那阵闷痛感会突然变成“索命符”。起初只是断断续续的胸闷,他以为是老毛病犯了,忍了两天。可就在第三天清晨,胸口像是被一块巨石死死压住,呼吸变得异常困难,全身的冷汗不停地往下淌。家人见状,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
漳州第三医院的救护车呼啸而至,医生一到现场,在7时44分就迅速为吴先生做了心电图检查,屏幕上的波形让经验丰富的医生心头一紧——这是典型的急性心梗迹象,立即进行高危胸痛预警,一键启动胸痛流程,随后院内心电图报告也得到证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MEI)。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胸痛团队一旦激活,整个救治体系瞬间进入战斗状态。面对吴先生危重的病情,胸痛团队当机立断:启动“双绕”流程,为患者争取每一秒宝贵的抢救时间。
“双绕”是急性心梗急救中的关键流程。简单来说,就是急性胸痛患者在确诊为急性心梗后,“绕行急诊科室、绕行 CCU(冠心病监护病房)病房”,由救护车直接送至导管室进行介入手术。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去医院看病,常规流程可能是先去挂号处挂号,再去急诊室排队候诊,医生诊断后可能还需要去专门的病房观察,最后才进行手术。而“双绕”就好比给心梗患者开了一条“绿色通道”,跳过了挂号、急诊候诊、CCU过渡这些中间环节,直接抵达手术地点,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在转运途中,训练有素的急救团队已开始争分夺秒的术前准备:转运途中给予“心梗一包药”、注射肝素抗凝、建立静脉通路、抽取血标本……所有操作精准到位,为后续治疗赢得先机。7时56分,救护车抵达医院,直接驶向早已准备就绪的导管室。胸痛团队医护配合默契,手术流程行云流水,8时22分,导丝通过闭塞的血管,之后成功开通——从入院到导丝通过时间(DTW时间),仅用26分钟!
26分钟的奇迹,绝非单一科室能完成的壮举。它依赖于一个高效运转的“胸痛中心”体系。“双绕”看似只是流程的简化,实则需要强大的团队协作支撑。从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快速诊断、与院内沟通,到院内胸痛团队的迅速响应、导管室的提前准备,再到各部门之间的无缝衔接,确保患者到院后“零等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影响“双绕”的效果。
要知道,这个26分钟的门导时间来之不易!漳州第三医院胸痛中心凭借多年磨合形成的团队默契,通过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多学科高效协作,在这场与死神的极速竞赛中完胜。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这支团队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漳州第三医院提醒,当身边有人出现持续胸痛、出汗、呼吸困难时,记住三个“黄金动作”:第一时间拨打120,清晰说明症状和地址;在等待救援时,让患者保持平卧,解开衣领,不要随意搬动;急救人员到达后,主动告知既往病史,积极地配合医生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