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漳州 > 漳州民生 > 正文

79岁老人裆部长“包块”,漳州第三医院微创手术为其切除

闽南网   2025-07-17 17:29

  79岁的王大爷,最近遇到一件困扰他38年的“难言之隐”——右侧腹股沟区的肿物;从最初乒乓球大小不知不觉长成了铅球大小。这颗“巨大肿物”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暗藏危机。

从乒乓球到铅球

王大爷都懵了

  38年前,王大爷(化名)偶然发现右侧腹股沟区出现一个乒乓球大小的肿物。站立、咳嗽或用力时,这个肿物就会鼓出来,平卧后又能自行消失。由于不痛不痒,他并未在意。随着时间推移,肿物逐渐增大,近5年已长成10×10厘米的铅球大小,还开始影响走路和睡眠。由于肿物压迫,王大爷排尿也变得非常困难。

  王大爷被折磨得寝食难安,在家人的再三劝说下,终于来到漳州第三医院普外一科就诊。接诊的医生仔细询问病史、进行触诊检查后,初步判断王大爷患的是右侧腹股沟斜疝。为了进一步明确病情,医生安排了超声检查,影像清晰显示出腹股沟区异常突出的疝囊,以及被挤压移位的周围组织。

38年隐患终成险

微创技术筑起生命防线

  若不及时手术,嵌顿的疝内容物(大网膜或肠管)因疝环压迫,会逐渐出现血运障碍,导致缺血性坏死。一旦肠管坏死穿孔,肠道内的细菌、消化液将大量涌入腹腔,引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毒素吸收入血后,极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危及生命。与此同时,肿物对泌尿系统的压迫持续加重,不仅会造成急性尿潴留,长期还可能引发肾积水,损害肾功能。坏死的肠管若术中需切除,还会增加吻合口瘘、腹腔脓肿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显著延长康复周期。

  目前,王大爷尝试将肿物推回腹腔时,阻力越来越大,以往轻松回纳的情况已不复存在。这种变化预示着疝内容物——主要是大网膜,极有可能已被疝环卡住,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一旦血供持续中断,大网膜将逐渐出现缺血性改变,若未及时处理,缺血状况会进一步恶化,最终发展为不可逆的坏死,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为避免病情恶化,医生为王大爷实施了腹腔镜下右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通过3个0.5-1厘米的小孔,将人工补片固定在薄弱的腹壁上,如同给破损的堤坝加上一层防护网。术后第二天,王大爷就能下床活动,一周后顺利出院。

解密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是啥?听都没听过!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类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

  正常情况下,腹壁像一堵坚固的墙,能牢牢兜住腹腔内的脏器。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男性的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会在腹股沟区留下一条潜在通道(腹股沟管)。如果这条通道没有完全闭合,加上长期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等增加腹压的因素,腹腔内的脏器(如小肠、大网膜)就可能通过薄弱处“钻”出来,形成疝。

  王大爷的案例提醒我们,看似不起眼的“小鼓包”可能暗藏大隐患。一旦发现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物,应及时就医评估。早期干预不仅能避免疼痛和并发症,还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记住,健康无小事,防患于未然才是关键。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贵州省教育厅原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被开除
  • 贵州省贵阳市委原副书记、市政府原市长马宁
  • 双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 2025年8号台风“竹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