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1.5万多家农户与企业签订年农业订单超20亿
深陷履约困境
尽管订单农业被认为是实现产销对接的有效手段,但从业者认为,它也具有高风险性。首当其冲的便是履约困境。
“农民有逐利心态,到了收获季节,市场上若出现更高的价格,便有可能违约。”龙海市绿兴果蔬有限公司每年与农户签订近万吨农业订单。负责人陈辉表示,企业也有可能是违约主体,“不少企业未充分预测到市场前景,农产品价格大跌时,若仍以合同定价收购,必然亏损,不得不违约。当企业遇到资金问题时,也可能无力履约。”
在陈辉看来,农业订单对诚信履约的约束作用正日趋弱化。“早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民可选择的收购商有限,若不遵守合同约定,很有可能进入企业黑名单。现在,加工企业越来越多,农民即使违约也不怕卖不出去。”正因如此,这两年,陈辉开始与偏远的云南山区的农民进行订单农业合作。
吴龙井同样认为订单农业具有局限性。“在全国性市场面前,区域性订单显得无能为力。”他以今年年初漳浦县的大葱滞销危机为例,“尽管当地农民与加工企业签订了农业订单,但北方大葱大丰收,导致今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缩水,企业若再以承诺价收购,只会血本无归,不得不违约。”
此外,农业订单普遍失范,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据吴龙井估算,规范的订单合同在当地订单农业中仅占一半。即使是规范的合同,也常常沦为一纸空文。“尤其是当企业面对众多分散的农户时,通常不会诉诸法律,因此农户的违约成本很低。”龙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柳邨说。
完善避险机制
为确保订单履行,龙海市工商部门正尝试推行合同备案机制。“我们深入企业和农户签约现场,指导双方依法签订订单,使合同文本规范,内容合法,并对已签订的订单进行备案管理,及时掌握和监督双方的履约情况。”杨柳邨说。
此外,当地还建立保障机制,监督企业是否按照合同规定给付定金、提供种子及合同规定的技术服务,同时对订单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违约行为和争议,及时进行调解。为此,龙海市工商部门专门对申诉站工作人员进行农业订单纠纷调解知识培训。
陈清南主张,应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并在此基础上培育种植大户与农业专业合作社。一旦实现规模化经营,会比较重视自身的信誉。他介绍,去年,他与厦门一家加工企业签订2000吨的黄秋葵订单,并约定收购价为每公斤3元,最终市场价格涨到每公斤4.5元,双方仍然严格履约。
此外,要完善订单农业的避险机制,还可考虑引入金融保险手段。“目前,与农产品相关的保险品种较少,主要集中在应对自然灾害,地方政府可考虑为重要的农产品提供特定险种补贴,鼓励保险机构设立专门的险种。”吴龙井说。(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龙闻 郑爱国 )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