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米“抗日献机纪念碑”纪念东山一段抗战历史
1941年东山人民节俭捐资购买“东山号”战斗机支援抗日之举为全省首创
7 月7 日,东山县铜陵镇公园社区的一帮居民自发到位于原铜陵中学校内的纪念碑下行礼,共同回顾发生在74 年前的一段抗战历史。据《东山县志》记载,东山军民分别于1939 年7、8 月及 1940 年2 月三次击退日本侵略军, 其中以1940 年的第三次战斗最为激烈。1940 年2 月12 日,日伪军3000 多人在飞机、舰艇的配合下,大举进犯东山,占领了县城及滨海的不少村庄。时任东山县长楼胜利率领军民奋起抵抗。
献机纪念碑巍然屹立
战况危急时,有人建议楼胜利将指挥所撤往云霄县陈岱村,可楼胜利说:“我是东山县长,不能到云霄当东山县长,只要东山还存留一寸土地,我就要在这寸土地上与敌人战斗! ”军民深受感动,岛上部队坚守阵地,与敌人激战,楼胜利亲自参战,并组织民众支援前来增援的部队。
经过五昼夜浴血奋战,终于收复全部失地。这一战让楼胜利获得很高威望, 他看到当时东山民间封建迷信习俗盛行,便因势利导,宣传抗日。1941 年7 月,他主持召开大会,倡导“查埔(男人)俭烟支,查某(女人)俭胭脂,拜神俭纸钱,煮饭俭把米,俭俭给前方买飞机”,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回应。“当年我的老辈们无厝可住,家境非常困难,但我爷爷依然将做茶叶生意的500 元(国币)本钱全部捐了出去。”铜陵居民黄桂德说。
尽管当时百姓生活穷苦,但捐款却十分踊跃,家境稍好的拿出白银、首饰、纸币,家庭困难的也纷纷拿出铜板、锡烛台、铜暖炉。东山节衣缩食献机的倡议传到海外, 新加坡华侨成立抗日组织“东山励志社”,发动华侨踊跃捐资。侨领谢联棠、许岳东等不远万里,涉海渡洋,从新加坡携款4 万元回乡支援抗日献机。在东山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短短3 个月时间便募得15 万元代金,购买一架战斗机并命名为“东山号”,投入抗日。
在当时,这样的壮举全漳州仅此一例,全省也是首例。为了记录这段全民支援抗日的历史, 东山县政府于 1941 年冬将原县政府所在地改建为公园,并树立了“抗日献机纪念碑”。纪念碑用花岗石砌筑而成,方形、尖顶,除去底座共分三层,碑高7.7 米,寓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之意。
碑身正面刻“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纪念碑”。另三面分别是时任福建省代理主席陈培锟题“献机先声”,陆军中将、龙溪专署督察萨君豫题“充实国防”和陆军上将胡琏题 “破除迷信,减少浪费,充实国力,打击敌伪”。 70 多年过去了,“献机纪念碑”巍然屹立。(张艺生陈炳文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