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泰县“两会” 2016年突出全域发展 实现三个跨越
1月25日至27日,长泰县召开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县委书记张慧德在大会上讲话。受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托,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叶亚强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2015年人大工作并展望2016年工作目标。县长吴卫红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2015年工作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展望“十三五”规划,提出扎实做好2016年政府工作、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目标。
1月25日至27日,长泰县召开政协九届五次会议。长泰县委书记张慧德在大会上讲话,对县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县政协主席郑远成代表政协第九届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回顾政协一年来的工作,提出2016年工作重点。

县委书记张慧德参加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

县长吴卫红作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 突出“全域发展” 实现“三个跨越”
2016年,长泰县将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全域发展”主题,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做好创新驱动、项目带动、生态提升、民生改善等工作,集中开展“项目建设年”“生态环境建设年”“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实现从“厦门后花园”到“厦漳泉生态型核心区”、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到“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从“全国文明县城”到“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三个跨越”目标。
创新驱动促转型
①加快高端装备制造、海投科技、生态总部经济等特色园区开发,全面完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征地,着力生态总部经济园区景观配套工程建设。
②力争新上规模企业20家、新上市企业2家。力推大通互惠阀门、安麟智能成为国家行业标准制定者,力促神悦铸造等成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推动威迪亚科技等实现“机器换工”,确保全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50%以上。
③规划建设县城至枋洋“一路一带”休闲农业。新增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2000亩。新种闽台特色水果1000亩。新认证“三品一标”8个,评定著名、知名商标4件以上。力促富达农牧等3家企业创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④推动十里蓝山、福友生态农场创建A级景区,加快天柱山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建设。提升马洋溪“五古丰登”、岩溪“五慢生活”、龙津溪“一江两岸、七星拱月”田园风光旅游线路,策划文博馆(文庙)、龙人古琴、天柱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文化旅游线路。
⑤加快大运等物流项目建设,鼓励碧山等10家企业加入网络销售平台,力争新增电子商务交易额4亿元以上。
项目带动快发展
①力争新引办外资项目12个以上、合同利用外资2亿美元以上,新批办内资工业企业30家以上,其中,总投资上亿元企业10家以上。
②全力抓好科方锻造等180个县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度投资280亿元以上,其中,特能超导等48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147亿元。
③力促南鼎建筑等42个新建项目尽快开工,推动客贝利等36个续建项目建成投产,确保年度投资140亿元以上。
④保障联十一线长泰先导段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力促状元大道二期等交通干道建成通车。继续推进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优化生态美城乡
①推进全民综合治水三年行动。推进武安、枋洋及古农农场(白石、石古除外)全区域生猪禁养。新建污水处理站3座,铺设污水管网30公里以上。
②加快建设900平方公里全域景区。改造提升县城人民路等6条、5.68公里主干道给排水管道,打通人和北路等4条续建道路,建成文贤路等10条市政道路。
③完成14个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全县村庄规划全覆盖。打造尚吉等12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支持古仓自然村申报省级村镇优秀住宅小区,确保通过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验收。
④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开展市容序化等4个专项整治,加大“两违”综合治理,拆违40万平方米以上。
⑤完善乡村保洁机制,在全县推广“垃圾不落地”做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95%以上、转运率100%。
改善民生增福祉
①投入21.78亿元,实施10大类7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
②落实县域内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加快武安中心幼儿园等10个教育项目建设。
③力促文博馆(文庙)三期工程建成投用。继续办好古琴文化艺术节、省青少年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以及全民健身节等活动。
④按照上年度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5‰比例,设立县级扶贫专项资金。强化低保、社会救助等政策保障兜底,提高贫困户、低保户医疗自费部分报销比例,完成造福工程危房改造500户以上。
深化改革添活力
①推进全域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
②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审批服务四联合”,90%以上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预审或办理。
③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的责任机制和常态化的督查问责机制,实行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约谈制度。
县域直通车
全年预计完成:
地区生产总值186.4亿元,增长12.2%;
规模工业总产值428.48亿元,增长11.7%;
农业总产值29.86亿元,增长4.3%;
固定资产投资280.08亿元,增长17.5%;
公共财政总收入20.31亿元,增长1.5%,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3.14亿元,增长11%;
合同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8亿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27元,增长1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36元,增长9.8%。
2015年,长泰县在全市率先创新开展“千人百企大走访”“帮扶企业四联合”活动,为219家企业解决难题225个,使用工贸企业应急周转金3.12亿元,落实政银企对接贷款48.39亿元,争取上级补助1.15亿元。实施技改项目73个,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新创引品牌25件,新麒麟、欧仕等一批企业实施“机器换工”。企业实力持续做强,48家企业新开工,40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24家企业新上规模,96家企业产值上亿元。上市企业10家,总数居全市第一位。
深挖潜 有效投资拉动强劲
191个县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5亿元,占年度计划115.4%。46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1亿元。工业投资完成157.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56.3%。政府性投资完成90亿元。新批办内资工业企业44家,注册资金10.9亿元,总投资45.7亿元。6个外资项目投资上千万美元,14个内资项目投资上亿元。实行“零地招商”,清理盘活闲置用地1168亩,厂房8.4万平方米,解决35家企业用地问题。鸿星尔克电商产业园落户经济开发区,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纳税。
优生态 统筹城乡全域发展
正式启动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建设,全年植树造林1.7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75万亩,矿区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1233亩。“全民综合治水,共建美丽长泰”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河长制”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关闭拆除猪舍103万平方米,消减生猪22万头。“农村垃圾不落地”经验全省推广,收集率90%,转运率100%。102个宜居环境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0.76亿元,美丽乡村扫盲实现全覆盖。拆除违建1315宗67万平方米。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年度测评。城乡环境面貌全面提升,全市提出“县域学长泰”。
重民生 社会事业统筹推进
财政民生支出20.16亿元,增长51.7%,占公共财政支出84.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投入23亿元,10项7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较好完成。长泰供水工程(一期)建成通水,受益人口7万人。财政累计投入支农资金5.29亿元,增长66.1%。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农民合作互助资金高效运作,帮助农民融资1341万元。获评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县。一中分校被评为“华东片区六省一市示范样板工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启动实施。城市、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分别增长27.3%、12.4%。保障房开工建设2134套,配租配售400套。“六五”普法工作通过省市验收,“平安家庭”创建经验全省推广。全国文化先进县暨古琴艺术之乡创建正式启动。
荣誉“十二五”
连续九年蝉联“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全省唯一;全国文明县城实现“三连冠”,并提名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全市唯一、全省5个县份之一;获评国家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园林县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省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县、省教育工作先进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