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线上匹配需求 线下精准链接
诏安居民沈毅斌最近遇到了法律困惑,他在“诏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小程序上看到有法律服务,就试着点一下,发现县里近期共有两场法律咨询活动。沈毅斌顺利参加了活动,并向县司法局志愿者咨询了详细问题。他说,这个平台真是太方便了,里面的服务项目很多。
项目发布、线上点单、活动公示、过程跟踪、服务评价……今年4月以来,诏安县一项项志愿服务项目实现“点单式”配送,精准对接百姓需求。
志愿服务更接地气
暑期里,大学生张扬每天都会到位于梅峰公园的诏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报到。“最近活动非常多,理论宣讲、公益课堂、防疫、高龄老人养老服务等等,忙不过来。”张扬说,自从当上志愿者,暑假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近期,实践中心的宣讲活动让青年志愿者沈惠东受益匪浅。“领导干部讲政策讲成就讲形势,专家学者讲学理讲道理讲哲理,‘百姓名嘴’讲给群众听、身边榜样讲给身边人听……深刻的观点、生动的案例、鲜活的语言融为一体。”沈惠东表示。
“手机扫码可进行文明服务点单,所有所(站)志愿服务都可以接单,点对点精准服务群众。”今年25岁的陈倩,已经积累志愿积分913分。消防安全排查、入户为老人接种疫苗、森林防火宣传……志愿活动中总能看到陈倩的身影。
在数字云平台数据信息大屏幕上,记者看到,诏安县共有志愿者注册人数88410人,志愿服务队伍533支,人均志愿服务时长4.2小时。通过系统可以看到15个实践所、253个实践站的相关情况。全县每日的志愿者新增数、活动热度值和各乡镇排名等数据,为日常工作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志愿服务如何筑牢‘中心、所、站’三级体系?我们考虑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端、多媒体互动机、大数据屏、电视媒体等一云多端,实现志愿组织+志愿者+群众的快速链接。打造文明实践‘阵地资源库’‘群众需求库’‘志愿项目库’‘文明实践库’等数据库,通过信息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和反馈,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使用率、群众需求度、活动参与度、项目好评度进行数据分析与效果研判。”诏安县委宣传部部长陈志亮介绍,同时还推出星级评定、评先树优、积分兑换等举措,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进一步被激发,目前,志愿者总人数占全县人口的16%。
实践场所免费使用
实践中心建成后,志愿服务组织“诏安县蜗牛之家”也有了安身之地。
近日,在“诏安县蜗牛之家”的周末公益培训活动上,吴幼盛与志愿者沈碧烟老师、谢美玉副主任医师一起,与20多名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的心智障碍儿童及家长们,分享“如何让孩子快乐长高”的方法与心得。
今年51岁的吴幼盛,是诏安县白石小学高级教师。经历过丧子之痛的他一直忙着照顾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女儿。为了帮助和自己一样不幸的家庭,2019年4月,他创办了心智障碍儿童家长公益组织——“诏安县蜗牛之家”。
除了开展周末公益培训,“蜗牛之家”还组织野餐、请专家来开讲座等活动。“已开展线下公益培训100多次,都是免费的。”吴幼盛说,起初的活动地点在农村,是一位同事免费提供的,后来参与人数不断增加,扩展到140多人,活动地址也搬迁至县城的丹诏幼儿园。再后来,“蜗牛之家”又搬到其中一名创办人的家中,但在家中办活动毕竟不方便。
“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有不少志愿者提供服务,何不把‘蜗牛之家’也纳入进来?”诏安县委文明办主任吴丽荣告诉记者,以前,“蜗牛之家”的活动不定期举办,老师也不固定,搬迁到诏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后,每个周六下午,两位专业的艺术老师都会定期过来给孩子们上课。“蜗牛之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前来当志愿者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这里有多功能厅,大屏幕、空调、音响等一应俱全。天气好时,我们还可以到户外大花园举办活动。”吴幼盛介绍,除“蜗牛之家”外,所有志愿服务组织也都可以在小程序上申请场地,实践中心以及各乡镇的实践所都可以免费使用,特别方便。
培育地方特色项目
“我们一群大学生志愿者计划着组织公益课堂,丰富儿童的假期生活。”沈惠东告诉记者,借助实践中心,他们针对3~6年级小学生进行暑假作业辅导,并开设体能训练、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丰富有趣的课程。此外,实践中心还开展诏安传统文化公益讲堂,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学论语、猜灯谜、剪瓷雕,对传统文化、区域文化进行传播推广。
“文明实践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实现服务下沉,主要包括解难题和送服务两种模式。实际工作中,我们不断‘黏合’基层各部门,加强基层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陈志亮举例,实践中心与诏安县法院联手,老百姓可以在实践中心的小程序上发出解纷需求,平台收到信息后,对纠纷信息进行甄别、指派,并实时通过短信通知当事人及承办人员纠纷处理进度。
“目前,诏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增强党的政策宣传、整合社会组织、统筹志愿服务、活跃群众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闽南师范大学教授黄耀明建议,未来,要立足群众需求,建议各方力量加强与实践中心的对接和协作,增进互联互动,着力解决文明实践“在哪做”“谁来做”“怎么做”“做多久”的问题,完善“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记者 赵锦飞 苏益纯 通讯员 沈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