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纵四横”路网 重塑漳浦发展新格局
秋日闽南,山海之间,一条条新路的开建与通车,正悄然重塑着漳浦的发展地图。从打通“任督二脉”的省道S531,到缓解城区“阵痛”的国道G324过境段,再到直通家门口的智慧高速口,一场以“五纵四横”为主骨架的交通变革,将昔日因交通问题而“山海分隔”的漳浦,从发展的“神经末梢”推向活力涌动的“区域枢纽”。

航拍沈海高速万安收费站。
这张蓝图背后,是漳浦以“山海联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为主线,以城乡交通一体化为核心的深刻变革。依托《漳浦县公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4—2028年)》构建的“五纵四横”主干线网,漳浦正让“内畅外联、智慧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愿景走向现实。
破局之路——
从“山海分隔”到“区域枢纽”的战略升维
官浔镇的秋日,被一个期盼已久的开工仪式点燃。省道S531漳浦官浔至前亭公路工程官浔段正式破土动工,挖掘机的轰鸣声与百姓的掌声交织在一起。对于官浔镇赵厝村村民赵串勇而言,这一刻他等了数年:“终于开工了,以后去到哪里都会很方便。”
这句感慨,道出了漳浦东北部乡镇十几万人的共同心声。漳浦依山傍海,东北部乡镇坐拥火山地质公园的奇景、东南花都的锦绣以及丰富的农业资源,却因东西向主干道的长期缺失,陷入“山海分隔”的发展困境。
转机始于顶层设计的重构。去年12月31日,省道S531被正式列入《福建省国省道公路网规划(2024—2035年)》,成为漳浦“五纵四横”路网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条路不是简单的交通项目,而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钥匙’。”漳浦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刘建利说。
这把“钥匙”的设计堪称精密:全长46.4公里、总投资33.53亿元的道路分三期建设,全线通车后,将有效并接G324、G228两条国道,交叉串联沈海、漳诏、通海、漳梅4条高速公路,连通两大AAAA级景区,方便6个乡镇十几万人口高效出行。
与此同时,在另一处关键节点,总投资14.51亿元的省级重点项目——国道G324漳浦城关过境段公路工程同样鏖战正酣。在高罗山互通施工现场,工人有序进行钢筋绑扎、模板支护等作业,全力推进桥梁上部结构施工。“今年计划完成5公里路面和4座桥桥面铺装。目前,高罗山B匝道正在施工现浇箱梁,预计年底完工。”A1标段项目经理黄鸿国介绍说。
这条全长约19.96公里的道路,起点位于绥安镇查岭村,终点位于盘陀镇和美村,是漳浦县落实中心城区发展战略、推动城市扩容提质的重要举措。它的建设,将有效优化县域交通体系,提升道路安全水平,拓展城区发展空间。
纵观全局,漳浦的交通建设已呈现“多点开花、全面提速”之势。截至目前,漳浦“五纵四横”主干线网项目中,已按序时进度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约6.3亿元,已完工项目4个,正在施工建设项目5个,积极推进前期工作项目6个。这些纵横交错的道路,正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攻坚之路——
166天背后的“漳浦效率”与“人本温度”
发展之路,往往是攻坚之路。省道S531官浔段的推进速度,生动诠释了何为“漳浦效率”——从2025年2月28日工程启动,至8月12日完成立项、用林用地报批、工程勘察设计以及各项专章、招标等项目前期工作,并基本完成征迁工作,历时166天,刷新了漳浦县重点项目从谋划立项到完成征迁用时最短的纪录。
速度的背后,是精密的顶层设计与强大的组织动员。项目指挥部以答好新时代“漳浦三问”为抓手,充分运用“四下基层、三进三访”工作制度,3位县处级领导靠前指挥,11名跨行业骨干组成4个专项小组,官浔镇28名镇村干部下沉一线,构建起“指挥部统筹、专班攻坚、乡镇落地”的三级联动体系。
“我们把58项关键任务制成‘两单一表’,每天通报进度,做减法倒逼落实。”漳浦金瑞集团总会计师陈启民表示,各参与单位连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创新采用“并联推进、提前介入”方式,牢牢抓住工程前期、用林用地报批、征迁等主线,将数次“不可能”变为“可能”,“问题不过夜,已成为我们的工作常态”。
项目推进,征迁是关键一环,更是考验基层治理智慧与温度的试金石。在官浔镇,速度与温度实现了完美融合。
自征迁工作启动以来,官浔镇坚持“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由镇党委书记一线指挥,28名征迁干部包干到人、蹲点入户、日夜攻坚。官浔镇党政办副主任邱燕玲作为抽调干部,负责每日进展跟踪。她说:“群众最怕早签约吃亏,我们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所有的补偿明细全面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征迁在阳光下进行。”
正是这份对公平的坚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官浔镇赵厝村村民赵小军的5.846亩园地被征收,最初也有顾虑。镇村干部主动上门,细致为他解读政策,并帮他解决了花圃迁移、土地平整的实际困难。真诚的服务打消了赵小军的疑虑,签约后他道出许多征迁户的心声:“政策很公平,干部和服务部门也很周到,盼着路赶紧修通,以后运输苗木既方便又安全。”
166天的“漳浦效率”,诠释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征迁工作背后的“速度”与“温度”,则书写了一卷干部担当、群众支持的动人篇章。
惠民之路——
串起千家万户的共同奔赴
路网建设,最终目的是惠民。这一点,在漳浦已通车的项目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今年8月,全省首个智慧收费站试点——沈海高速漳浦万安收费站正式通车。在厦门工作的张先生从万安出口下高速回到老家赤土乡溪东村,他十分感慨:“以前回家要从赵家堡高速收费站下高速,现在高速出口就在家门口,回家的路省了20分钟,真是个惠民工程。”
沈海高速万安出入口工程项目是福建省政府实施“乡镇便捷通高速”的重要民生交通工程,总投资2.39亿元,与县道相连接,辐射万安工业园区及周边多个乡镇,惠及约22万名居民。“项目的投用,有效提升全县交通路网水平和出行条件,让万安工业园区及漳浦县东部片区对外联系更加方便快捷。”刘建利说。
另一处群众翘首以盼的港城大道延伸段已在今年春节前通车,以往从漳浦县城到古雷约45分钟的车程,如今缩短至20分钟左右。港城大道拉近了漳浦县城、动车站与古雷开发区距离,实现了“就业在古雷,生活在漳浦”,有效缓解漳浦县城车流压力,满足群众生活出行及企业物流运输等需求。
“十四五”以来,漳浦路网频传捷报:沈海高速漳浦天福收费站、万安收费站顺利运营;省道S532湖西乡至沿海大通道连接线段、省道S535坂旧线、港城大道公路建成通车;7条农村公路完工并投入使用……每一条路的贯通,都是对群众期盼的回应。
在完善路网的同时,漳浦县积极探索“客货邮融合”模式,让农村物流“活”起来。截至目前,全县已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24条,投入公交及农村客运车辆39辆,覆盖全县216个建制村。这一创新模式,真正实现了“快递到村、山货出山”,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展望未来,漳浦将持续以“山海联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为主线,加快推进以“五纵四横”为主骨架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十五五”期间,漳浦计划实施交通项目29个,总投资约412.8亿元。从漳汕高铁到高速扩容,从疏港公路到农村路网,一张更加畅通、更加智慧、更加绿色的综合交通蓝图正在这片山海相连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从打通“山海分隔”的省道S531,到疏解“城市阵痛”的国道G324过境段,再到直通家门口的智慧高速,漳浦的“五纵四横”路网,已超越了其物理属性,成为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黄金通道”、承载百姓幸福生活的“民生纽带”。
正如漳浦县委书记陈爱棋所言:“当前,全县交通建设已进入‘多点开花、全面提速’的新阶段,一批在建项目加速成型,一批储备项目蓄势待发,它们共同构成了漳浦高质量发展的‘血脉经络’。随着这些关键项目的扎实推进,我们正亲眼见证昔日的‘神经末梢’跨向活力迸发的‘区域枢纽’。山海牵手,城乡融合,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林泽霖 林惠卿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