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干部编写漳浦“闽南语词典”:无处觅乡音 何以载乡愁

漳浦新闻网   2017-05-18 09:01

­  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语专家组到我县调研闽南语各地腔调课题。漳浦退休干部林志民应邀在研讨会上同与会专家们进行学术交流,并分发了他最近编写的《闽南语拼音方法新编》。《闽南语拼音方法新编》收集了《闽南语拼音表》说明、闽南语声调、闽南语拼音表、漳浦童谣、漳浦儿童谜语、漳浦俚语选录、闽南语歌曲等几部分。该《新编》由林志民老师耗时2年时间编著完成,受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语专家组的一致肯定,也引起省内一些闽南语方言爱好者的关注。

­  林志民老师与记者交流

­  “在福建地区,很多闽南语方言研究者对如何更好地学习闽南语进行了研究,也有各自的标注方法,但此次我编写的这本交流资料主要是根据漳浦本地的腔调,用汉语拼音来标注闽南语的读音”。林老师告诉笔者,闽南语有着中国古代汉语活化石之美称,很多学者都对这种语种进行深入的研究,但他们大多都是以国际音标为准,较为深奥难学。而他主要以汉语拼音为基本方法,并引入几个俄语字母和符号,来弥补汉语拼音不能准确表达的部分,对闽南语声调的标注进行大胆地探索改进,使其更加明了易读,让初学者容易学好、读准闽南语。

­  林志民老师编写漳浦“闽南语词典”

­  林志民老师退休前在广播电台工作,对语言语音颇为敏感。他还十分喜欢写作,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退休后由于空闲时间的增多,他开始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收集闽南语资料上,为编撰漳浦腔调的闽南语词典作准备。“每次跟别人交流时,听到有趣的方言、童谣、俚语都会立马记下来,甚至报纸、电视上出现的方言也把它记录下来。遇到疑惑的时候就会马上查阅书籍,直到弄懂为止。”林志民回忆,收集资料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这么多年来,为了收集更多的闽南语资料,他每次出门都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生怕错过一个有趣的方言词句。特别是那些被大多数人认为不能用相对应的汉字表达的闽南语,他却从闽南语与普通话的读音及词义的变化规律去查字典以及相关的研究书籍,从而找出了不少的相对应的汉字来,避免了“字不达义”的怪象。虽然过程艰辛,但是林老师却是乐此不疲。

­  谈起编撰《闽南语拼音方法新编》的初衷,林老师焦虑地说,许多漳浦的孩子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对闽南语却是不会说,连听也是一知半解。学校老师给孩子评价是:没有地瓜腔,发音标准。其实正面评价的背后,却是传统文化流失的堪忧现状。更有甚者,有一些地方电视台的闽南语频道因缺乏播音主持而停播,林老师觉得十分可惜。难道“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意就这样任它消失了吗?林老师十分地感慨!“出这本书主要是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闽南语面临流失的现状,希望闽南语的传播与传承要从少儿抓起,从现在抓起。”林老师呼吁,语言,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交流媒介和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乡音无处安放,何以载乡愁。如果方言断绝,文化的根脉也会严重受损。下阶段,林老师还打算把自己的《闽南语拼音方法新编》录成课件音像资料,希望能够对初学闽南语者有所帮助。(通讯员 林惠卿 蔡松君 严峥)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漳州三朵金花入选中国女排集训名单
  • 华安将打造全国首家“先锋土楼书店”
  • 快讯丨滴滴出行漳州分公司被罚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