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南溪污染事件进展 8指标检测已未超标作物破土而出
12项化验 为啥只做8项?
本报此前报道,16项强制性指标,已有COD一项检出,略有超标。漳州市农业检验检测中心蔡主任此前也称,16项强制性指标,该中心可完成其中12项的化验。但昨天发布的报告,却只有8项。
对此,蔡主任解释,他后来认真比对后发现,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数2项需进行细菌培养等程序才能检出,目前该中心尚无法完成。硫化物一项则因暂缺相应的实验药品,如需实验要1个月后才能拿出结果。水温一项,则需在取样现场检测。
水质对作物影响不大 但病虫害可能增多
昨天下午,漳浦县农业局土肥站林站长说,根据2份水质检测报告来看,现有溪水灌溉,应该是没问题的。不过,他提到,此前水质检出COD略有超标,仍不可忽视。对于溪水发黑发臭,林站长称,这应该不影响灌溉,不过作物收成之前如用溪水灌溉,作物果实可能有些异味,他提醒农户要注意。
“农作物需要施肥,但是并非越多越好”,漳州农校副校长曹蕾副教授表示,她认同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能够给农作物生长提供肥力,但是灌溉农作物的污水富营养化,有机质较多,也容易造成病菌孳生,那么,病虫害可能增多。
另外,农作物的生长对肥料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污水灌溉农作物,短时间内还行,如果是长时间灌溉,肯定会打破农作物生长的平衡,“例如,农作物的根部会慢慢烧烂掉,这种影响短期是肯定看不出来的,长期的影响肯定存在。”
【回访】
农田经浇灌 荷兰豆马铃薯长得不错
11月18日起,本报重磅聚焦南溪支流污染事件,到昨天已整整20天。
20天前,海都记者第一次到康庄村时,南溪支流的溪水发黑发臭,农户将通往2000亩产粮区的水渠堵住,不敢引水灌溉。彼时,秋季水稻刚收割完不久,农田里的荷兰豆还是幼苗,马铃薯则正在下种。这正是作物最需水的时段,没水灌溉,把农户们急坏了。
此事经本报持续追踪报道后,引起省农业厅关注,漳州市长檀云坤及漳浦县主要领导,都作出批示。漳浦县各方开展联合整治,溪水水质也逐渐好转,逐渐变绿。村民们很快恢复引水灌溉。
昨天傍晚,海都记者重返产粮区。此次所见,与初次大不一样。大片农田经浇灌,都湿漉漉的。马铃薯都已发芽破土而出,幼苗长了10来厘米高。
荷兰豆长到了六七十厘米高,村民们已用竹竿加固。海都记者下田看到,这些荷兰豆都开出了小花,第一批果实也都长出来了。
农户老李背着喷雾器,正在施药。
“希望政府部门持续整治,不要再让溪水变黑变臭。让我们放心。”农户小王说。(海都记者 肖和勇 陈青松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