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三比一看”保增长 四业并举促发展
今年来,云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 “脱贫致富、强县富民”目标,按照省市工作部署,以“三个年”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三比一看”活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云霄县城风貌 杨顽毅 摄
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首季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全社会用电量、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等7个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出口总值增长63.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0.2%,分别超过全市平均水平55.9和54.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等6个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排名前三位,其中出口总值增幅排在全市首位。1-4月,全县房地产销售93270平方米,同比增长100.97%,累计交易金额49968.4万元。
主导产业逆势上扬
工业发展高歌猛进。首季规模工业企业新增4家,规模工业企业数达到125家,产值增长12.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光电企业税收实现增长。太尔科技企业于去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后,正在申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谊辉光电企业去年成为全县首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后,加快与冠捷集团合作,成为冠捷集团第一供应商;生产外延片、芯片的汉晶光电公司两条生产线完成安装并试投产,最近与台湾兆鑫合作,将于7月份完成第一期5条生产线的调试与生产。
特色旅游业渐入佳境。佳洲岛生态农业观光园累计投资1.12亿元,完成了进岛路、环岛慢道、栈道、高铁高架桥下婚纱摄影景观等设施,建成集蔬菜种植、保鲜加工、物流配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大山海景、马铺金竹柏、乌山凤顶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加快建设。今年1月份漳绿人家和绿野公司捆绑成功上市。
商贸服务业异军突起。冠超市、永辉超市等大型商贸企业去年入驻云霄后,带动云霄消费品零售额的大幅增长;杨桃市场完成规划并征地,淮山专业市场建设中,乌山茶叶批发市场、阳霞农贸市场、大埔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已建成并投用,彩龙光电物流城(一期)基本建成。近2000平方米的电子商务创业园已建成,创建“福建省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的步伐加快。目前全县注册网店近万家,注册电子商务企业16家,有力带动了商业贸易快速发展。
现代农业风生水起。结合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目前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25家,家庭农场55个,共注册农产品商标280枚,其中驰名商标1枚,著名商标11枚,知名商标15枚,绿色商标8枚,地理标志10枚,“云霄枇杷”商标入选福建省首届“十佳地理标志商标”。积极为农产品打品牌、拓销路,3月28日,举办了“枇杷采摘季”活动及枇杷展销会,与经销商、电商签约农产品产销合作金额达2.18亿元。
“比看”竞赛激发活力
专门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各单位精干力量,组建项目投资组、工业运行组、招商引资组、监督检查组等工作组,同时,安排专门场所办公,实现机构、人员、办公场所三到位,全力开展“三比一看”活动,不断推进引资落地、重点项目实施和重大产业发展。
科学分配县领导和各乡镇、各部门招商任务,全县和各乡镇、开发区都成立了企业报批服务中心,为项目办证审批提供全包服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1-4月份全县共上报亿元以上新开工重点项目12个。新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28.0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22.98亿元。今年全县共新注册项目17个,总投资18.7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个,总投资15.98亿元。重点在谈项目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9个。179个重点项目1-4月完成投资54.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36.2%。首季全县共有13家企业新投产,其中4家进入规模企业行列,新增产值1亿元。同时,建立县级技术改造项目库,15家企业投入7.03亿元用于技改。投资千亿元的临港重大工业项目先行配套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已累计投资7.6亿元,仅用18天就全部完成一期3万亩用海征收任务,同时,厂址红线范围内1529亩用地已完成征地并移交1166亩,完成土石方55万立方,力争今年内取得正式“开工令”。
深化改革扎实推进
开展“深化改革年”活动,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简政放权,提高效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接好上级部门出口退税等审批权限下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强校带弱校、名校办分校”工程,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
扶贫开发全面开花
作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对接各项扶贫开发和原“中央苏区县”扶持政策,主动策划扶贫项目,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转变扶贫方式,变“漫灌”为“滴灌”,精准发力,落实“六个一”机制,实施“十大”扶贫工程。加快1500户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和3个省级、5个市级集中安置区建设;启动建设库区移民创业园;落实贫困户挂钩机制,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农村融资、担保模式,发挥县支农信贷协会、润发村镇银行以及陈岱礁美融资担保专项基金试点村作用,为涉农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力争每年减少贫困人口4000人以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