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火田镇白石村孕育野生古茶树群落
云霄县火田镇白石村是县海拔最高的村,孕育着一大片野生古茶树群落,这里家家种茶、茶香满村、生活闲适。近年来,千年古村以古茶树群为依托,积极探索以茶促旅、农旅结合新路子,培育新的旅游增长极,茶产业蓬勃兴起,生态乡村游方兴未艾。
白石村以古茶树群为依托,培育茶业、旅游业等发展路子戴园笙 摄
古茶树悉心保护
白石村是老茶村,7800亩的茶树从白石村绵延至马铺乡坪水村,是迄今发现的福建省最早、最大、最广的古茶树群落。白石村可谓是云霄茶树原产地、茶树规模种植发源地的“活化石”。
因此,保护“活化石”是白石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村支部书记林政安说,从2012年起,云霄县茶叶站把古茶树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并进行编号、挂牌。村里也向村民发放保护古茶树的宣传手册,并将此写进村规民约。村民林德时常向村民宣传古茶树的功用、保护措施等,带领村民编制栏杆包围古茶园,为古茶树撑起最坚牢的“保护伞”。
为避免过度采摘,大茂山古茶只采春一季,由茶叶站调度,定时采摘。“采茶时,茶叶站技术人员会上门指导,只采边缘的叶子,还帮忙修剪粗枝、老枝和病虫枝。”林政安说。
“茶叶站正对大茂山的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建立档案。一张调查表包含茶树生长地点、土壤、叶片结构、种子果实形状等几十项内容。”云霄县茶叶站站长蔡捷英说。目前,白石村百年以上古茶树保护率达100%,民众对云霄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认知率达90%以上。
古村落焕发光彩
悠游白石村,绿树成荫,花开遍野,穿村而过的小河、纵横交错的沟渠清流潺潺;千亩茶园一望无际,时有茶农隐于葱茏绿意间采茶,怡然自得;村内十余座古香古色的土楼民居、一处处古朴自然的农家小院干净优美,充溢着浓浓的乡土风情。
“以前,石板路上到处是鸡屎鸭屎牛粪,到处充斥着难以忍受的臭味。”林政安说,土质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环境质量下降,带来一系列茶园生态问题,潜伏着生态危机,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茶园产量减少、茶叶品质下降。
近年来,白石村将生态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开展新农村环境整治,打造整洁靓丽的村容村貌,营造适宜古茶树生长的绿色摇篮。“村干部和党员发挥带头作用,联系340户村民,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建立覆盖全村的定人、定时、定点保洁制度,让村民自觉参与环境卫生保洁和发展建设。”林政安说。
白石村还将古村风貌保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加大人文景观、古厝、古道、古树保护力度,对村内传统民居进行摸底调查,对半月楼、圆楼等土楼民居根据修旧如旧理念进行保护,同时挖掘千年古村历史文化和民间民族文化资源,依托山水文脉,保护自然风貌,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古色游”生机勃发
近年来,白石村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及特色民俗乡村旅游,但山高路远,道路崎岖成为发展旅游的难题。于是,在镇、村扶持下,总投资500万元的大茂山古茶树旅游道路于上个月建成通车。
“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旅游发展增分不少,白石村已初步成为一个具有较强旅游开发潜力的美丽乡村。”火田镇书记董勇贵说。今年来,火田镇致力于发展以白石村为主线的特色民俗乡村旅游,以产业优势打造“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品茗休闲”的农旅结合新模式,以旅游扶贫“牵手”生态扶贫,为白石村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茶”上下功夫,做足旅游文章。白石村开辟8个生态古茶园和休闲体验点,让游客亲身体验制茶过程。依托螺穴圆楼、簸箕楼、横山四方楼、佛峰庙、白石村七星图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传统村落体验。扶持10家农户发展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长寿粿、富硒蔬菜等特色美食。目前,每年到此参观旅游的游客有近万人次。
更有许多“茶人”为茶而来。2012年,云霄县农业局与福建大茂山茶业有限公司联合攻关,计划通过优良单株的引种试验,培育“家养”古茶树。“经过多年研究,我们制出一种‘陈将军’茶,打出有机牌,已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公司经理何日旺介绍,有机茶具有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等特点,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目前有机茶年销量2万斤,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有机茶的开发提升了云霄茶叶产业的层次和知名度,也带领白石村340户村民增收致富,为茶农脱贫致富搭建强有力的平台。(云报 朱乔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