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桥头村:从革命“桥头堡”到深山“和谐村”
山高路远、林密村穷,曾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云霄县和平乡桥头村的基本特征。红军长征后,这里作为开辟乌山革命根据地的“桥头堡”,打响了挺进乌山第一枪。
桥头村村民在采摘新鲜蔬菜,准备送往村里在县城开的源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乌山蔬菜)专卖店销售。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如今,蜿蜒的山路铺上了水泥,连绵的山丘种上了枇杷、蔬菜和茶叶,老人在家门口乘凉,小孩在地里玩耍。这个昔日战火笼罩的小山村,今日俨然成为一片幸福祥和的净土。
革命后代的红色记忆
在桥头村坪坑自然村,两侧的山包之间夹着一片平地,菜地和果园交错,小溪水淙淙流过。如果不是那块“坪坑伏击战旧址”的石碑,没人会想到70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战。
72岁的村民张来有正在给家养的蜜蜂割蜜,见到记者,他连比带划地向我们讲述了那场伏击战鲜为人知的细节。张来有的革命故事来源于母亲,他的母亲是乌山革命时期的地下党员,张来有一直以母亲为豪,他说:“直到我母亲去世前,逢年过节地方上都会来慰问她。”
桥头村“青云楼”,这片呈马蹄形分布的土楼据说曾是红军的交通站。住在这里的吴莲花也听着革命故事长大,她父亲当年经常给红军送去米菜、草药等必需品。谈到红军,这位73岁老人一下子神采焕发:“红军对老百姓好,大家都支持他们。”
当年革命时期,这个小山村一共有“五老人员”十几名,他们虽然都去世了,却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村民张银坤的父亲是乌山老游击队员,他说,父亲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一直感染着他。
家庭的重担曾让张银坤的生活一度陷入泥沼,他却没有被挫折击败。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种植100棵枇杷树,由此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供养三个女儿上了小学。
“今年我还打算再种100棵枇杷树,开个食杂店让妻子管理”,张银坤的脸上写满对生活的热情。
高山种菜带来新希望
在云霄县城闹市区,有一家“乌山蔬菜”专卖店,经营着从桥头村运下来的高山富硒蔬菜,以及村民自酿的米酒和晒制的山货。
桥头村平均海拔700米,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是发展高山富硒蔬菜的好地方。但是前几年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人手少、资金不足,很多农田都抛荒了。
“富硒高山蔬菜产业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也是改变村民生活的新希望。”桥头村支书张国鑫说,为了实现大规模种植,村里通过流转土地150亩,集中闲置农田,引进金顶果蔬公司进行投资;同时以50亩农田为试点,创办“乌山村”家庭农场,逐步扩大果蔬采摘基地。
家庭农场和专卖点的创办,促进了富硒蔬菜的种植和销售,村里的蔬果除在县城销售外,还远销厦门、广州、深圳等地。去年,全村富硒蔬菜销售60万元,收益20多万元。
村民方长城是“乌山村”家庭农场的管理员,到农场工作后他每月可增加收入2000多元。像他一样受雇于农场的桥头村民还有11人,其他村民则通过在家庭农场打工或入股获得收入。
“发展高山种菜,不仅吸纳了大量本地劳动力,而且增加了村财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1800多元提高到4500元”,张国鑫说,桥头村将把这一品牌优势不断做大,带领村民走上富裕路。
脱贫攻坚焕发新面貌
70年前,这里打赢了一场伏击战;70年后,一场脱贫攻坚的战斗正在打响。
战斗,从改变基础设施开始。
桥头村属于贫困村,这两年村里申请了各级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
张文钦是桥头村的种植大户,家里有20亩的枇杷林,可往年一到枇杷成熟的季节,他就苦恼不已——那条泥泞不平的出村道路,使得娇嫩的枇杷在运输途中伤痕累累,卖不出好价钱。
现在,随着3.5公里村道的水泥硬化,在枇杷成熟季时,桥头村客似云来,早熟的高山富硒甜美枇杷总是能卖出高价、供不应求。张文钦家的600棵枇杷树现在年可创收近20万,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战斗,向改善民生延伸。
为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村里疏通了4.5公里河道,完善灌溉和排涝功能;在村主干道沿线安装LED智能路灯,拆除旱厕、猪圈、鸡舍,清理垃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谐、民风淳朴,全村已近10年没有发生治安刑事案件和群众上访事件。
“这几年出行方便了、小孩读书环境也好了。”村民吴建坤说,现在给村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收取土地流转资金就能获得高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生活更舒心了。
随着乌山景区旅游的发展,桥头村也积极融入乌山旅游圈,被确定为“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4年村里引进了凤顶文化生态旅游公司,在当地经营两千多亩的茶园,不仅带动村民致富,还出资帮助村里硬化道路。公司谢经理说:“我们所看重的不只是在桥头村发展生态茶园,更重要的是未来旅游业的光明前景。”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闽南日报社组织记者、通讯员深入我市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基点村、红色教育基地等地,开展“走转改”采访活动,重温峥嵘岁月,记录发展变化,探寻红军革命精神的传承发扬。本报今日起开设“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动能”栏目,推出系列报道,以期引导全市上下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凝聚起加快建设富美新漳州的强大动能。(记者吴鹏举林诚毅通讯员王一雄方燕琴吴丽芬)
红色名片>>>
和平乡桥头村
中央红军长征后,红三团六连指导员卢胜奉命挺进乌山,开辟乌山革命根据地,并于1935年夏秋之交,在水晶坪桥头村打响了第一枪。
当时桥头村有个为祸乡里的地主张亚钗,引发极大民愤,卢胜决定先消灭这股地主武装。红军到后,张亚钗一家闻风而逃,其后有国民党保安队前来进攻,也在激战后被打退。红军没收了张亚钗的财物并分发给桥头村百姓,进而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抗捐抗税斗争,桥头村成了红军开辟乌山革命根据地的“桥头堡”。
乌山革命时期还在桥头村发生过一场针对国民党部队的坪坑伏击战。1948年1月8日拂晓,中共闽南地委部署,由卢叨、王汉杰等带领“闽南支队”打一场伏击战。虽然双方从人数到装备上都实力悬殊,但伏击发动后不久,敌方的机枪手便被游击队战士一举击毙,局面由此倒向游击队一边。战斗最终只用了半个小时,以毙伤敌人7人,生俘官兵27人,缴获轻机枪三挺的战果收官。还有一挺机枪被敌人丢在山上树林里,直到解放后才被坪坑自然村的村民在上山割草时发现。☉本报记者 吴鹏举 林诚毅 通 讯 员 王一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