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小溪镇曾有座“西山城” 住有闽南一大望族
小溪镇在以前有西山城、南山城和龟头城“三城”,而西山城作为较有文化底蕴的古城堡却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推动着当地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小溪镇西林村,古称西山,亦称侯山。自南宋以来,李姓聚集西山,“西山李”成为闽南一大望族。西山城,原名侯山寨,位于小溪镇葫芦山南麓,也就是现在的西林村,明清时属清宁里。
据《平和县志》和《侯山李氏家谱》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西山李”五世祖李世浩、李廷淳率族人围筑西山城,历时十年竣工。全城面积80亩,城墙宽2米,高约10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作为管理办事处所,底层则为大门通道,整座城楼均以长方形石条砌叠而成四周环绕护城河,可供船只航行,上达北坑烟行,外与花山溪连接。
【侯山李氏文史研讨会 秘书长 李荣华:现在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就是原来西山城的南门,正大门的地方,这地方原来有一个拱门,那是由99条的条石砌成的,上面有写着候山玉壁的横匾,是书画家范允临写的真迹,那长门的后面就是现在小车那个方向,原来有一条非常直的,习惯上叫前街,那我们右手这个前面是一条护城河,大概到1959年的时候这个护城河才填成小操场,那护城河过去外面有一条通道,那这条通道在前面就是西山田,田差不多有10几亩大,前面就是一马平川。】
西山城分东西南北四门,南门(正门)门楼由99块条石砌成,上嵌明代书法家范允临手书“侯山玉壁”石匾。遥对溪南屏障天马山,气势极为宏伟。城内分三街六巷,置有99个石门,99个柴门,72眼水井,大街小巷均用花岗岩板材铺设。李氏祖庙在西山城中,位于中街与前街之间。前门正对城门,门前设置下弦半圆照壁,与拱形的城门构成圆孔,意为“葫芦口”,即“葫芦吐烟”之宝穴,相传,若将砖石碎瓦倾入门外农田,不久便可化为沃土。祖庙三进三开间,后设花园,飞檐斗拱、雕镂彩绘,极是富丽堂皇。此外,城内尚有大小宗祠九座,分为大房、四房、五房和大二房、爐、坵、七、全、坦、易。大厝数十座,大多为一厅两房三进结构,且都用条石为基,青砖为墙,红瓦为顶。最为富丽的布政使公祠则为琉璃瓦屋顶。侯山李氏文史研究会李荣华介绍说,布政使公祠的主建筑是一间二进三开间的厅堂,宽度大概在20几米,深度大概是在15、16米左右,中间有一个天井。在厅堂前面的左右两边是厢房,类似四合院,四合院的中间用青石板铺成,左右两边有4个旗杆。
今年82岁的老人李联通回忆说,城内还设有宗族执法公堂,订立家规六十九条,族人违者则依家规论处。民国31年(1942年),香港私立大成中学内迁平和,择校址于西山城内,1949年更名为新民中学,1954年定为平和第一中学。校址占用西山城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一直为西山族人民居。旧时院落、街巷依稀可辨。1976年因平和一中扩建校舍,祖庙被拆除,唯留后花园围墙。今存清乾隆十六年“李氏重修祖庙序”石碑一方。城门石匾“侯山玉壁”与“西铭碑记”石碑尚存。
西山古城不仅城内布局合理,城外设计也非常科学。当时,侯山这个地方较为缺水,建城的时候,充满智慧的李氏族人就考虑到这一点,李荣华告诉我们,他们的先人把周边十三个泉眼的水通过开凿水渠集中起来,全部流入琯溪幷直达护城河,由于水资源丰富,琯溪船运发达,当时西山城的东门前还设有码头,供货物集散。这些货物有进城的也有出城的,出城的货物通过琯溪航道(即花山溪航道)可直达漳州月港。
【侯山李氏文史研讨会 秘书长 李荣华:我们现在站的这个背后原来是西山城的古河道,它的上游是通过一个拦水坝跟这边的河道想通,就是原来真正的琯溪,我们现在的道路是原来的河道,这条河道直通到外面花溪,就是中山公园前面的结合部,那以前这个船可以直接通过这个河道一直到上面的东门坑,东门坑就是西山城的码头,货物的进出点,那以前的对外贸易还有货物的进出可以通过水路直接运到漳州去】
明清时期,城内店铺林立,商业繁荣;城外水稻连片,水果飘香。据传,当时城内居民相当富有,连白银丢在地上或路边也没有人捡,城的地下埋藏着不少的银子。
在西山城的西北角还有一座小城,准确说是一座方形土楼,当地人称“石刘仔”,其实它就是西山城的“卫星城”。我们无法考证“石刘仔”建设的确切时间,只知道晚于西山城建设时间。至于建楼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当时西山城人口太多不够住,得再建一座城;另一种说法是西山城李氏族人太富,白银和物品没地方放,得再建一座城,囤积白银和物品。“石刘仔”小而精致,设计独特,有很好的防御功能。该楼为四方形,长66米,宽56米,现在能看到的大部分后来改建的,只有一小部分被幸运保存下来。这些保存完好部分的楼高6米左右,为两层结构,第一层的外墙全部用石头砌成,二层用土夯成;土楼的城墙设计独特,分为内外两层墙,中间为夹层,外城墙厚度达1.2米,中间夹层部分约50公分,内墙厚度约30公分,在建设时,夹层部分放置小石头和沙土。
【村民 李天文:这座楼的墙壁有三重,中间一层非常宽,有从这边到这个沟这么宽,里面是空的,里面都是放置一些小石头、瓦片什么的,你要挖也挖不出来呀,那一开挖那些小石头瓦片什么的就会发出哗哗哗的声音,而且会一直往下滑,不小心都会被活埋。】
李氏族人的先人认为,如果外城墙被匪贼挖穿,石头和沙土就顷刻滚下击打匪贼,延缓挖墙的时间,这样就为打击匪贼保护土楼争取更多的时间。
【村民 李金玉:就是说有什么东西藏在下面,主要是防土匪,大家就把东西藏在这里。】
自古以来, “西山李”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先后出了7个进士、14个举人、33个贡生、72个秀才。李文察、李赞元、李西圃等一批历史名人的故事仍在传颂并影响着人们。
西山古城已被淹没在历史风尘中,原有的城墙已废,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是只有保存较为完整的侯山宫以及“侯山玉壁”、“西铭碑记”、“太常典乐”、“三省大夫”等数块石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