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山边村:传统村落人文荟萃 “举人府”3 人中举
■李志甫举起反元义旗,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
■清道光至同治 35 年间,“举人府”3 人中举
11 月 3 日,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平和县坂仔镇山边村榜上有名。 什么样的村子才有资格享受这一殊荣呢? 笔者利用周末专程前往探访。山边村由下山边、顶山边、埔尾、岩前四个自然村组成。清乾隆时属宝鼎约山边社, 乾隆后期划入琯溪约 (即今天平和县小溪镇), 民国 22 年 (1935 年),山边村改隶属于坂仔。
35 年间 3 人中举的“举人府”———“培荆山房”
山边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早在平和县还叫南胜县的元朝时期,今天的山边村埔尾组就出了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 他叫李志甫,又名李胜。 元朝至元三年 (1337 年)6 月,李志甫率领一帮农民在九牙山竖起义旗反元。 当天就攻占南胜县衙门,紧接着就长驱直捣漳州府。 当时的龙溪守将搠思监一战就败在李志甫手下。另一守将萧景茂只好据观音山之险顽抗,但亦战败被执。
起义军攻破漳州城,杀长史晏只哥、同知郑晟、府制喜春令等。 元统治者为之震骇, 急调江南行省平章别不花统领闽、粤、浙、赣的元军精锐前来镇压。面对强敌, 李志甫义军英勇奋战,元军累战累败。 为挽回败局,别不花起用熟知当地情况的邻村人陈君用组织地方武装夹击义军。经三年顽强抵抗,到至元六年,义军伤亡惨重,给养也陷入困顿境地,不得不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 李志甫率少数强悍军卒,退守坂仔隔壁乡镇的高坑霄岭乌泥洞。后被熟悉当地地形的陈君用偷袭乌泥洞,义军猝不及防,大败。李志甫被射中左臂,被陈君用所杀。 持续三年的反元起义这才宣告失败。
李志甫出征前, 意料到前途难卜,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来保护乡亲,二来留个念想。 措施之一就是行“李代桃僵”之计,把自己说成是畲人。其实当地畲族人极少。 他这条计谋,果然保护了许多宗亲免遭杀戮。措施之二就是在村旁种植了十几株榕树,一旦造反失败, 留下榕树以教育后人。如今,这片占地数十亩的榕树林长得枝繁叶茂,葳蕤葱茏,近年来被辟为森林公园。
此外, 在这个村子的顶山边社,有一座举人府。 举人府占地盈亩;灰砖砌墙,瓦片盖顶,属典型的闽南民间建筑;但其面阔三间,深有两进,中有天井,又比左旁的民居显得阔气了许多。 举人府后, 有十数株樟树、枫树、榕树、柯树葳蕤繁茂,树的躯干得两三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过来,树高数十丈,举人府几乎完全笼罩于这一片茂密的绿荫里。
举人府院门虽不大,但门楣上留有“培荆山房”的名号。“荆山房”既是府第主人对自己居所的谦称,又暗寓命名者的远大志向。 “山房”是谦谓,但谦谓只是入世的一种姿态,并非房主志愿的写照。 中国名山大川,华夏名之为荆山者众多,陕、皖、鄂、豫诸省皆有,其中又以湖北之荆山名气更大,因为有典。湖北荆山有典两个,分别叫“荆山楚源”和“卞和献玉”。 “荆山楚源”说的是春秋时楚先王熊绎与荆山人披荆斩棘,使楚国从一个弱小之邦壮大成“春秋五霸”;“卞和献玉” 记录的是后来成为秦始皇开朝玉玺的“和氏璧”的发现人卞和,把在荆山抱璞岩发现的绝世玉石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和楚文王。 因所献乃璞玉不为常人所识, 于是被楚厉王、楚武王以欺君之罪,分别砍去左右两只脚。就是楚文王开始也不识卞和的大礼, 见卞和为此把泪哭干又泣血为泪,这才引起楚文王的好奇,下令凿开璞石, 终于得到稀世珍宝 “和氏璧”。 由此不难悟到,“荆山楚源”与 “卞和献玉” 暗合了求取功名之人的志向追求。至于在“荆山房”之前加上一个“培”字,那意思并不难懂。
举人府的主人是坂仔心田赖氏十九世赖行达、赖行进和二十世赖传纶。 赖行达与赖行进是亲兄弟,赖行进与赖传纶是父子。 据道光版《平和县志》和民国初年手抄本《心田赖氏历代前程总录》记载,赖行达、赖行进和赖传纶在前后 35 年间 都 中 了 举人。 赖行进为清道光壬辰科(1832 年) 举人,中举后任邵武府教谕;赖行达为道光丁酉科(1837 年)举人;赖行进的儿子赖传纶为清同治丁卯科(1867 年)举人。 据查,赖传纶之后,坂仔就再没有人中过举人。
让人兴奋的是,在今天的坂仔还留有不少与赖传纶有关的文字。距坂仔林语堂故居不足百米的曲远楼,楼联就是赖传纶的手笔“曲水环带举家共饮长生水,远山朝拱一门共享永寿山”。另外,在世界级文化大师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亲撰的《平和基督教会史略》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因至诚界定邱厝荒秽之地, 建筑圣堂,敌人不许,寻衅痛打林郴、林弼,死而复苏,赖家孝廉出而和解之。”这段话说的是坂仔教会想在邱厝坟建教堂。当地的佛教徒不让, 将教会骨干林郴、林弼两人打得死去活来,后来由举人赖传纶出面斡旋, 教堂才得以建成, “赖家孝廉”,指的正是赖传纶,明清两代孝廉亦指举人。这件事足见证赖传纶在坂仔的名气与威望。 (马乔 赖金才 文 林何新 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