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白露是什么时候 白露节气不注意会带来哪些疾病

2015-09-06 15:05 来源:三九养生堂 0

  三九养生堂 伴随着所有学校开学钟声的响起,持续了数月之久的高温天气也逐渐离我们而去。此时,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白露也悄然到来。那么,白露到底是什么时候?因为气温转凉,白露节气会不会带来一些疾病?白露会对人的身体有影响吗?今天,小编将带领大家走进下面这篇文章,给大家找出答案。

  每年9月8日前后,当太阳移达黄经165度时,开始进入白露节气,白露是9月头一个节气,也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此时农作物即将成熟,“秋老虎”也将逝去,天气转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每年9月8日前后,当太阳移达黄经165度时,开始进入白露节气。

  白露时节,晴朗的白昼温度虽然仍旧可以达到30多摄氏度,但夜晚会降到20多摄氏度,其温差达10多摄氏度。这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白露以后,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地面散热快,气温下降速度逐渐加快。此时,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来了。

  九月的天气已逐步变得寒冷,秋季来临,在经过一个夏天的酷热之后,人们的身体会因为长时间的高温而导致冷热不均,同时,白露节气多干燥,人很容易会被病毒感染,易患嗓子疼痛,头晕脚轻,咳嗽等症状。

  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节,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节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过后,早晚温差加大更为明显,若不及时添加衣被,极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胃肠疾病、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此时也易诱发或加重病情。要注意防寒保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预防感冒。在调节饮食上,应选择清淡、富含营养、少或无刺激性的食物,避免生冷饮食,保证适量的新鲜蔬菜,保持大便的通畅,同时少吃黄鱼、带鱼、虾、蟹和肥肉,并戒烟戒酒,减少发病的机会。

  白露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紧绷,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有效防治“秋燥”,除了要重视精神调养、保持居室通风外,还可重点在饮食上下工夫。此时应多喝水,尤其是蜂蜜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以补充水分,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起居作息相应调整,尽量早睡早起;保持室内通风;戒烟戒酒。补充水分,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白露节气容易患哪些疾病

  警惕支气管哮喘

  白露时节,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很高,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此时秋高气爽,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大好时光。但是,常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期间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其实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热”。“花粉热”的发病有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人体体质的过敏,另一个是不止一次地接触和吸入外界的过敏原。此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早晚不要受凉,对过敏性疾病积极预防。

  白露时节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因体质过敏而引发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平时要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慎防肠胃疾病

  白露后往往多秋风、秋雨、台风。在这段时间容易发生和流行的疾病主要是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是肠道传染病全年发病的第二个高峰期,发病比夏季的第一高峰期还要多。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夏季,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往往生食大量瓜果。“甜蜜”的瓜果易生食,从而阻碍脾胃的运动消化功能。如果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少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预防秋燥

  在白露一节气中要预防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等,对缓解秋燥有良效。

  预防感冒

  白露日夜气温差较大,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人容易感冒。

  白露过后,阴气逐渐加重,秋风飒爽, 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虽然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多度,但夜晚仍会较凉,日夜气温差较大,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人容易感冒。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春捂秋冻要有度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养生专家称白露实际上是表明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但在清远地区,这时候天气还是炎热,不少市民晚上睡觉还会开空调,或洗冷水澡,但专家建议,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露体,不要洗冷水澡,以免着凉。

  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另外,白露之后天气冷暖多变,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如果这时候贪食寒凉,更容易把脾胃的机能变得不正常,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推荐阅读:白露节气饮食养生注意事项

  因为天气在不断转凉,有些抵抗力弱些的人们都早早穿上了厚厚的衣服,甚至有些人会出现浑身乏力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常见,从医学方面来讲,这是肾气不足的原因。其实,在转凉之后及时添衣有好处也有坏处,对于那些身体弱的人们来说自然是好事,可以避免生病。而对于一些身子骨很强的人来说,还是不要过早添衣的好,因为衣服会让毛孔受热而更加开放,从而使得冷空气便容易进入身体内部,从而给身体带来不好的影响。

  春捂秋冻也要有个度。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添加衣被,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白露节气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白露节气

  白露勿露身,小心防着凉

  “一场秋风一场寒”“一场秋雨一场寒”,一次次秋风秋雨,带给人们的是明显的寒意。

  长江流域有句民间谚语“白露身不露”,是告诫人们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露体的一句民间警谚。因为“白露”过后,气候逐渐转凉,特别是一早一晚,更添几分凉感。如果这时候再赤膊露体,穿着短裤,就容易受凉。

  《养生论》曰:“秋初夏末,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若衣单体露,轻则易患感冒,重则易染肺疾。因秋季主气为燥,燥易伤肺。“白露”过后燥气渐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必首先侵袭肺及肺所主之地(皮毛、鼻窍等)。如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外邪,则会出现肺及吸呼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若风邪侵犯经络筋骨,使经筋阻痹,可出现四肢痹症。

  民间还有一个说法:“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随着夜间的凉意一天比一天明显,撤掉凉席,关上窗户,换上长袖衣入睡,将薄棉被备在床头,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很容易受凉引起腹泻。特别是病人、老人、体弱者,更要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加减衣服。

  眼下,尤其是中青年,追求时尚,喜欢穿着吊带衣、露脐装上街,显示青春靓丽。但是,显示青春靓丽也要量力而行,至少偶尔为之,如果此时将“刻意”露出的后背和肚脐,美其名曰为“春捂秋冻”则会适得其反。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对于北方人来说,尤其是耐寒力差的人,白露一过,更要注意足部保暖,以防寒邪侵袭。(相关阅读:2015白露节气气候 饮食驱寒方法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2015年中秋节放假时间表 放假2天1天假期挪到国庆节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