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老行当”为黑白照片添彩 不易褪色能保存百年

从水彩颜料薄取色。郑德鸿 摄

仅存三本水彩颜料薄。郑德鸿 摄
中新漳州网8月26日 彩色照片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赤橙黄绿青蓝紫,大自然绚丽的色彩在相机快门一按的瞬间,被永远地定格。
然而,在彩色照片未普及前,要想让黑白照片也展示美丽的一面,只能以手工方式,用水粉、油彩颜料加以着色,尽量地还原自然色彩。芗城区延安南路79号“凤凰相馆”,店主薛燕玲(1955—)仍然以手工方式为黑白照片上彩,独自守着这漳州照相业最后的手工艺。
薛燕玲的父亲薛永启(1928—2014)1950年在海澄县(现为龙海市)政府当记者,掌握了照片的拍摄与冲印技术。由于过度劳累患上胃病,1960年回到漳州,在延安南路79号自家店面开起了“凤凰照相馆”。
薛燕玲自幼就跟着父母学照相及为照片上彩。由于喜欢绘画,又跟镜艺厂师傅学画玻璃镜画。“文革”时“破四旧”,古装画像被当成“封资修”而销毁,难得一见,才十几岁的她却画起古装画送给别人,得到的人都视为宝贝。
1975年,大学毕业的薛燕玲到漳州市果品公司工作。1980年代初,因果品公司不景气,员工只能自谋生路,薛燕玲便回到家里,接手父亲的“凤凰照相馆”。
早期拍摄的照片都是黑白的,为了使照片更美,就需要加以上彩。但随着彩色照相技术的发展,拍摄黑白照片的人越来越少,前来给黑白照片上彩的人更少。
而且,由于给黑白照片上彩的水彩颜料薄停止生产,无法买到,以前留下的水彩颜料薄几乎用完,又没有替代品可用,薛燕玲不得不停止了黑白照片水彩的业务,仅保留油彩业务。黑白照片的冲印需要的相纸,在数码照相技术的冲击下,也退出市场,致使薛燕玲现在无法冲印硬胶片拍摄的照片。
虽然现在薛燕玲仍接受软胶片的冲印业务,但因量太少,而冲印一次要配的药水却一样不能少,用不完只能倒掉,所以,一般要凑到一定的数量后才能冲印,否则得不偿失。
现在使用数码冲印设备冲印的照片保存时间短,一段时间后就会褪色模糊,而传统工艺冲印上彩的照片可以保存上百年。但由于数码相机的普及,手机拍摄功能不断提高,造成使用胶卷的照相机退出历史舞台。而且数码照片冲印快捷,价钱便宜,除非是珍贵的老照片底片,才会找上门来冲印。加上门面太小,只有约2米宽,让人看不上眼,这也成了薛燕玲生意一落再落的原因。也由于生意差,前几年加上修路,薛燕玲把“凤凰照相馆”关门。后来重新开业,却不曾想这“凤凰”竟然被别人注册了,只好改为“淦禧”,但门口的招牌仍然是用的老店招牌“凤凰”。
目前,薛燕玲的小店除了胶片冲印、黑白照片上彩,主要经营数码照片的冲印、复印及兼卖点相框。她的儿子前几年自己另找地方开了家影像制作店,她也在店里帮着搅点生意。由于儿子不在店,她一个人管不过来,原在楼上的摄影室只好停下,改在店面内挂了块红布当背景,只能拍摄证件用的照片。
以前薛燕玲也曾请过一个帮工,但生意太差,养不了两个人,只好自己做。现在生意依然冷淡,一个月也赚不了几个钱,但她仍守着这小店。毕竟,自己的店不用付租金,而且做了这么久了,这照片也印在了心里,真要舍弃,于心不忍。
但由于现在漳州对古城区进行改造开发,所在区域的房屋将被征收,薛燕玲的小店也在此次征收范围内。如果房子被征收,以目前她的条件,那再找一间店面做生意的可能就非常渺茫,这漳州最后的黑白照片上色,也将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老漳州人的记忆。(郑德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