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一批“青年军”抗战后期 踊跃报名上前线

2015-08-19 10:26 来源:闽南日报 0

  老照片收藏家冯水国先生向笔者展示了一张拍摄于1944年的一张全家福,照片正中间是一位年迈的老太太,两旁站着孙辈,后排是一对夫妇,丈夫身材挺拔、相貌出众,妻子身材娇小,怀抱幼儿。经核实,照片上的男青年名叫苏宗谢,曾是龙溪中学体育教师,这是他参加“青年军”奔赴抗日战场前与家人的合影。


1944年,龙溪中学体育老师苏宗谢参加“青年军”赴抗战前线前拍摄的“全家福”

  1945年2月,苏宗谢舍下母亲、妻儿,奔赴抗日战争前线,参加青年军,这张照片曾被当年上海某报刊采用,作为青年军“舍家卫国”的典型题材。1986年他在《漳州文史资料》上发表文章,回忆参加青年军的经过。文章提及,1944年,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也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军队的素质,国民党政府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发动大中学生以及社会上的知识青年从军。漳州青年热血沸腾,踊跃报名,甚至有父亲给校长写信,为自己的孩子报名应征。青年军年龄规定十八至二十五岁,时任龙溪中学体育教员的苏宗谢虽已结婚生子,但爱国心切的他仍义无反顾报名应征。1945年,漳州有近千人入伍参加青年军。

  照片主角苏宗谢已辞世,为了更贴近那段历史,笔者采访了今年91岁,与苏宗谢同时加入青年军、同属一师的汤怀亮老先生,他为我们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

  汤怀亮回忆说:“我当时17岁,初中毕业不久。报名应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抱着保家卫国的壮志,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日机多次轰炸东山、登陆东山烧杀抢掠。记得有一次日军进岛抢东西,我父亲从里面闩上大门,带着我躲在地洞里,鬼子在外面撞门,撞得非常大声,我吓得大气不敢出,还好门没有被撞开。另一方面,我是长子,家里还有4个年幼的弟弟妹妹,我去参军,父亲就可以避免被国民党抓壮丁。”

  61年过去了,汤老仍清晰记得,他被编在209师626团2营6连。 1945年3月,通过体格检查后,汤怀亮跟着队伍从东山徒步走到漳州,与其他各县的青年军会合,再步行到龙岩上杭。“在上杭开始步兵训练,主要是听军官授课、操练。没有发武器,一个连队只发一杆步枪,用于夜间轮流战岗守卫。整个训练期间,我只摸过一次枪。”

  8月15日,日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举国欢腾,汤怀亮和战友们一起上街游行庆祝。抗战虽然胜利,国民党却不许青年军复员回乡,而是要求209师徒步行军前往福州,准备调去接管台湾。汤怀亮在福州学习了半个月的日语,却被告知已改派别的部队去台湾。随后,209师奉命乘船前往浙江绍兴,编为陆军第31师,作为预备军官接受训练。半年后,国民党宣布解散青年军,青年军可选择复员回乡,也可选择留在国民党军队任尉级军官。那时内战烽火已经点燃,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与同胞自相残杀,汤怀亮和几个老乡一商量,决定解甲归田。

  汤怀亮说:“因为没有真正上过战场,这段经历说起来很平淡,但我们当时确实是抱着去了就不打算活着回来的决心上前线的。参加过青年军的,文革时期都遭了不少罪,我被下放到诏安3年,复员证、参军时拍的照片、书信一件都不敢留,偷偷烧掉了。”

  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史中,青年军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页,然而对于青年军个体来说,自愿走上抗战前线,已然是人生的重大抉择。(徐立文 文 冯水国 供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漳州市领导调研第七届农博会·第十七届花博会筹备工作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