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发展社区医院 “大专科,小综合”模式见效
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这是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的窘境。然而,芗城区却通过发展特色专科,带动社区医院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大专科 小综合 赢市场
傍晚,已过了下班时间,芗城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眼科门诊内,李丽莎医生还在忙着为一个患者进行治疗。
李丽莎来自漳州百年传承的“李氏眼科”。作为眼科老字号,“李氏眼科”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经近一个世纪的传承与发展,“李氏眼科”已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眼科“一号店”。
“平均每天要接诊二三十个病人,其他社区的居民也常来这看诊拿药。”李丽莎说。
和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样,近年来漳州芗城区各社区医院另辟蹊径,演绎“大专科、小综合”的新模式,通过发展特色专科,带动社区医院发展。
和大部分地方一样,芗城也曾有“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的“通病”。社区医院的尴尬源自其能力不够,很多疾病都无法治疗,无法满足群众基本的就医需求。
面对困局,芗城探索“大专科,小综合”模式。“社区医院资源有限,难以像大医院一样每个科室都全面铺开。”芗城区卫生局副局长沈东辉表示,“要提升社区医院的吸引力,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做大做强特色科室,从而吸引病人就诊,带动社区医院整体的发展”。
目前,“大专科,小综合”已经成为芗城社区医院的主要发展模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以亮点带动全面。”在沈东辉看来,“拳头产品”不仅能够发展局部,更有助于提升整个社区医院的综合实力。“把一个专科的权威先树立起来,无形之中能够带动其他科室的发展。”
实际上,不少社区医院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漳州本地康复治疗资源匮乏,通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康复科,并对其进行倾斜。2013年,该中心投入50万元扩建康复科250平方米,投资60万元配备一批康复治疗设备。目前,其已发展成集传统中医理疗、现代康复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能够为小儿脑瘫、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运动损伤等患者提供康复治疗。康复科吸引了不少周边患者前来就诊,无形中带动了其他科室的发展。2013年,通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超过6万人次,住院人次近700人。由于综合实力突出,该中心于去年9月获评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墩社区卫生院则将目光投向了中医药领域,近年来,该院致力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人才。目前,该院中药房拥有中药饮片306种,中成药76种,是芗城区基层医疗单位中最大的中药房。在中医科的带动下,该院在2013年实现医疗收入近230万元。
为推动社区医院专科发展,芗城在进行卫生项目建设之余,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建立点对点“结对子”机制,由区级医院定向帮扶社区服务中心,接受社区医务人员进修培训。
“我们还鼓励大医院与社区医院进行双向转诊,要求其每月转诊比重达到5%以上。”沈东辉说,“‘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到大医院’是理想的诊疗格局,要提升社区医院的服务水平,充分凸显其在城市卫生服务网络中的枢纽作用,不仅要等‘资源沉下去’,还要主动出击,让社区医院打出‘拳头产品’。”(郑蔡乐 杨特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