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老城区昨日没有“新”闻 不紧不慢从容自在

2015-06-21 10:44 来源:闽南日报 0

  老城昨日 昨日端午,老城没有“新”闻 

  端午,昨日,老城还是老城。

  粽子、祭拜、艾叶……老城的昨日,平常如过去每一个端午节;不紧不慢,从容自在,亦平常如过去的每一个昨日。

  以端午之名,记者穿行在漳州市区市井小巷,记录老城昨日。确切地说,是生活在老城里人们的一日,从早上到傍晚,人们的轨迹。孔庙里的香火、屋檐下的歌声、乃至“五脚居”上的喜怒哀乐……只是一些景致,将因老城的保护开发,而略显特别。芜杂与幽静、杂乱与有序、传统与现代,在老城并存。

  老城,不是恬淡笃定,而是见惯变迁。

  上午9时许,在北京路与修文西路交界处,记者见到了一位拾荒者。今年60岁的王翠萍是安徽人,和丈夫在漳州已经12年了。每天上午,王翠萍总会骑着三轮车,沿着老城转悠。“每天6点多就出门了,一天下来能挣四五十块钱。”她笑着告诉记者。

  下午3时许,在文庙。每周六下午,总有一群年纪在六七十岁的老人,来文庙学唱歌。大家唱得并不专业,但都很认真。音乐课的老师姓蔡,今年65岁,是闽南师范大学退休音乐老师。她说,自己纯粹从公益的角度出发,将更多更好的音乐传播给大众。文庙的正殿,一位老人为了自己孙子能够报考上理想的大学,焚香祈祷。刚刚结束的高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场艰苦的战役,对于考生家长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下午4时许,忙碌了些许天的肉粽店开始收摊了。台湾路上有两家肉粽店,其中一家叫“阿秋肉粽”,已经经营了三十余年。连日来辛苦劳作让大家疲惫不堪,大家忙着收拾锅灶。

  晚上7时许,华灯初上。北京路和修文西路交接处,过去是各种小吃摊点的集聚地。火锅、炒面、炖品、烧烤……应有尽有。随着古城改造,店铺也陆续搬迁了。55岁的沈亚聪还坚守着他的炒面摊,成为这一带唯一的一家。“找到合适的店面,也准备离开了。”沈亚聪说,等古城建好了,还会回来的。

  拿起相机,当我们用取景器窥视老城的时候,老城也在窥视着我们——那一扇扇窗棂,像极了一双双眼睛。我们记录,是不想让昨日湮没在一切昨日之日中。我们期待,老城的明日尽洗铅华,安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记者 林堃)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漳州市区腊肠花火热开放 花串款款下垂临风摇曳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