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老街巷走出个现代诗人——杨骚故居探寻

2012-03-16 11:09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杨骚故居缺乏保护修缮,显得有点萧条


杨骚

  海都闽南网讯 府学、文庙、府衙、老街、石牌坊,这些都是这座千年古城留下的历史遗迹。但是,古城不仅有古迹,还滋润着一方水土。一千多年来,在这里,走出去了许许多多英才,其中还有一名现代诗人。

  他的名字叫杨骚,鲁迅的好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他也是漳州现代文坛三大家之一(另两大家为林语堂、许地山)。他的故居,就在古城的香港路90号,可惜的是,由于年久失修,显得有点萧条。

  专家建议,应将杨骚故居修缮,陈列一些杨骚的作品及与鲁迅交往的物件等,并将之列入文保单位。

现场探寻 巷子深深 阴暗萧条

  穿过古城“尚书探花坊”,沿香港路往南行走不到200米,左边有一条小巷子,叫香港路二巷。巷子不宽,仅能容得两位不胖的人闪身而走。一座老宅墙上,挂着“二巷7号”的门牌,100多年前,杨骚就诞生在这里,他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二巷7号”大门紧闭,无法进入。不过,经周边邻居指引,二巷7号是边门,还有一个正门可从香港路90号进入。从正门进去,是长达七八十米的整列房子。最外面的店面往里走,是杨家人在居住,有杨骚的堂妹,也有杨骚的堂侄子。

  “现在还有一个堂姑及堂兄居住在里面。”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杨骚的儿子杨西北说,这一大片房子是其曾祖父留下的产业,有700多平方米。

  这是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巷子很深,显得有些阴暗,最后一进是个天井,天井中间,还有一口古井,许多墙体都斑驳了,长满了苔藓。尽管如此,从一些破旧但雕工精细的窗栏及屏风上,还是可以想象当年的繁华。

  “我们家族当时算大户人家,清末时,我祖父在广东新会还有一个候补知县的官职,我们全家搬回漳州时,老宅里还挂着一块‘拔元’的牌匾,不过后来就不见了。”杨西北说,由于家族的人大都搬出老宅了,加之年久失修,所以现在老宅看起来是萧条了。

史料记载 翻译《铁流》 鲁迅好友

  据《漳州市志》记载,杨骚(1900~1957年),名古锡,字维铨,祖籍华安,生于漳州城区。杨骚幼读私塾,后入汀漳龙道师范附小、汀漳龙道师范预科学习,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八中学(漳州一中前身)。

  杨骚中学毕业后,应选赴日本东京留学。他热爱文学,酷爱诗歌,1924年10月写出诗剧《心曲》。两年后上海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文学交往中认识了鲁迅,并在鲁迅主编的《奔流》月刊发表作品。

  1929年1月,他回漳州稍住近1个月,又到上海。这一年,相继刊行诗剧《心曲》、《他的天使》。1930年3月,他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组成左联诗歌组织普罗诗社。他先后翻译苏联文学名著《十月》、《铁流》和美国小说《没钱的犹太人》,次年出版《世界革命妇女列传》。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上海反日大同盟举行示威游行,杨骚和楼适夷打着旗子走在前列。1932年9月,杨骚和穆木天、任钧、蒲风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诗歌会,出版抒情诗集《春的感伤》。

  1937年6月杨骚应郁达夫之邀,到福建省政府编译室工作。“七七”事变后,他同郁达夫、楼适夷、许钦文等人组织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任常务理事。在《小民报》辟了《救亡周刊》、《救亡文艺》副刊,发表抗日救亡文章。民国27年底,他离福建转赴重庆,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次年6月,参加文协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中条山、太行山一带前线访问。回到重庆,出版诗集《半年》。

  1941年元月,杨骚离开重庆前往新加坡,受陈嘉庚之聘,主编南侨总会机关刊物《民潮》。这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与胡愈之、郁达夫、巴人等组织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一直坚持到新加坡沦陷前夕。

  1952年,杨骚携眷返国,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广州分会任副主席,其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先后与冼东合写童话《苹果姑娘》和儿童独幕剧《弟弟的百宝箱》。

  1957年1月15日杨骚患脑血栓病逝于广州,时年57岁。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警服男”醉驾撞的士致4人伤 交警称他不是正式警察
下一条:太阳露脸好景不长 19日起漳州再迎阴雨天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