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都小记者走进云霄休闲农场 边摘边尝边听讲
最有心
采最甜的桑葚 带回让爸妈尝尝
看到整片的桑葚树,小记者们顾不上休息,拿起篮子就往桑葚树的方向跑去。
小记者薛喆元和戴吴健跑到最前边。“前面的桑葚树会比较甜。”两个小伙伴一边采摘,一边品尝,慢慢地总结出了一套采摘桑葚的经验。
摘满一大筐,心情那个美啊
“在采摘桑葚之前,要先感受下桑葚头的那根枝是否是松软的。如果是软的,说明熟了,吃起来就会很甜。如果是硬的,说明桑葚还未成熟,吃起来就会有点酸。”小记者薛喆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摸索出自己采摘桑葚的一套方法。
小记者戴吴健也不甘示弱,“你看,这边的阳光照射比较充足,肯定会比较甜”。说着,还不忘采摘一颗桑葚送到嘴里。
“这颗桑葚又大又甜,我要采摘回家给爸妈吃。”小记者薛喆元在开心之余,还不忘想把自己采摘的桑葚拿回家给爸妈品尝。虽然最后收获的桑葚不多,但颗颗桑葚都是薛喆元经过精挑细选的。每发现一处好地方,小记者薛喆元都会吆喝其他小记者过来采摘,“快来这边抢购啊,这里的桑葚甜得跟蜜一样”。
最合作
三人结盟边采边吃两不误
“每个小朋友限自采三斤,可以带回家!”农场主谢先生简短介绍完桑树的种植及桑葚等的功效后,小朋友们早已迫不及待,主动要求省略休息环节,每个人都抢了一个小篮子,飞奔去采摘桑葚。
采摘了近20分钟,9岁的汤曾恺手里的小篮子,仍只有十多颗桑葚。他怎么会采得那么少呢?“我刚把之前采的,全倒到一凡的袋子里去了。”原来,为了多采桑葚,汤曾恺和张苏一凡、何峥午三人结成合作伙伴,张苏一凡从家里带了一个大袋子过来,三人采的桑葚,都先集给一凡,最后三人再平分。
眼看其他小伙伴们小篮子都快堆满桑葚了,自己的篮子还空空的,汤曾恺“心生一计”,三番五次缠着本报带队记者要求帮助:“老师,我好累,你能不能帮我采一点?”拗不过汤曾恺的执著,记者一边帮他采了几捧桑葚,一边鼓励他自己采摘。
最终,这组“海都小记者合伙人”共采了三斤桑葚,虽然成绩平平,但汤曾恺仍开心,“我们三人采摘时吃的桑葚,比篮子里的还多!”
最个性
不爱黑果爱红果 “我就喜欢吃酸的”
望着园子里红黑相间的桑葚果子,这群孩子们有些发蒙——很多孩子们都是第一次见到桑葚,更别说怎么挑选好吃的果子了。
虽然,出征桑葚园前,农场主谢先生先对采摘桑葚做了技术指导,告诉孩子们要摘越黑越大的。
可是,看着满枝头的桑葚,许多小记者都把“技术要领”抛脑后,以边摘边吃,挑选自己爱的果子放到篮子。不一会儿就见了分晓,小记者篮子里的果实果然是一个赛一个黑,一个赛一个大。只是,杨涵琦篮子里的怎么跟大家的不一样,而是红彤彤一片呢?
对此,杨涵琦说:“我喜欢吃酸的,尝了下红色和黑色后,知道红色的才会酸,我就都挑红色的了。”
称重时,生怕自己的红果子被抢,杨涵琦和小伙伴魏瑜颖从书包里拿出纸和笔,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到篮子里后,这才放心地去吃农家饭。(海都记者 黄一红 林深圳 白志强 实习生 陈秋惠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