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民族乐器制作好手:让乐器制作手艺代代相传
让传统乐器制作手艺代代相传
我是一名传统乐器的制作者,一片从旧家具拆下来的老木板,也许在你的眼中稀松平常,在我的眼里却是难得的宝贝。使用几样简单的木工用具,再经过我的巧手雕刻粘合,最后刷上专用的木器漆,原本普普通通的木材就变成了一把把各式各样、美轮美奂的民族乐器,六角弦、壳仔弦、大管弦、月琴、二胡等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经常使用的民族乐器我都能制作。这些乐器不仅仅外观精美,还能演奏出一段段美妙的传统戏曲。
我今年49岁,但制作民族乐器已有30多年。我们郭家世代都在制作民族乐器,我的父亲郭黄彬是家族手艺的第二代传人,在当地小有名气。我的父亲从小便教导我要将这门手艺学好、学精,将传统手艺代代相传下去,年幼的我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并没有什么概念,但父亲的话一直铭记于心。14岁那年,我便开始跟随父亲到漳州市木偶剧团学做民族乐器,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我渐渐掌握了这项传统手艺。2013年,我的父亲因病去世,为了不让家族的手艺后继无人,我下定决心继承父亲的工作。如今在整个漳州市,制作民族乐器的作坊也只剩下七八家了。
当我刚开始接触民族乐器制作时,失败是常有的事,好在我的父亲手把手地细心指导和父亲的几个老朋友不时地给我提出宝贵意见,让我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尝试后,渐渐成长为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民族乐器制作好手,并顺利地把家族的老手艺完整的掌握。
选材、打皮、组合上胶、装皮、上漆……乐器制作的过程远比旁人看来的复杂,看似简单的上胶和装皮,就凝聚着数十年的经验,其中蛇皮的选择十分重要,要用来制作乐器的蛇皮必须十分的干燥,但又不能失去韧度,在装皮的步骤中与上胶工序相互配合,让音色的饱和度达到极致的状态。
为了让传统手艺可以保持一份古早味,在制作民族乐器时,我坚持木材料的加工和打磨都人力完成,锯的时间长了,手被磨得通红,磨出水泡是常有的事情,手还会一不小心被划伤,旧的伤口刚愈合,新的伤口马上就出现了,我双手的刀疤和干掉的水泡印清晰可见。
虽然辛苦,但我一直对自己的民族乐器制作手艺引以为豪。如今,我的产品主要销往市区木偶剧团、各县区的戏曲剧团,甚至有台湾、新加坡、印尼的一些商人不时也会找上门来求教、定做。
村里几位擅长乐器演奏的老人经常来我的作坊里,拿着我亲手制作的民族乐器来上一段,这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为了让美妙的民族乐曲可以一直悠扬下去,我会一直把这门老手艺坚持下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