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市区香港路百年老店 传承四代“信义灯火”

2014-12-05 09:29 来源:漳州新闻网 0
今年80岁的王桂英外祖母颜香酸早期在香港路190号家门口摆了个小摊。

  “红篮十二件”

  均为吉祥物

  2000年,漳州为了加强对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宣传,开始对香港路沿街立面进行整修。王桂英的老厝正处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世宰贰坊”的石柱下,只能拆除,后来才买下现在的店,继续着她的灯火营生。

喜庆的“红灯火”。

  “红篮十二件”是漳州民俗里嫁女必备的,但一般人不清楚这十二件到底是什么。有的说是芋头、麻丝、木炭、稻谷、灯芯、犁头生、蜡日头、剪破棉、橘子干、缘钱缘镜……有的说是尺子、剪刀、丝线、织带、头花、花粉、铁钉、铜钱……众说纷纭。卖了一辈子嫁娶用品的王桂英,对此也作为秘密不明说。但她也说明,不是固定哪十二件,所配之物均为吉祥之物,或取其谐音寓意美满。

  讲信义四代传承

  好名声赚钱不多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为守信誉,王桂英店里的商品一律明码标价,以低利润来争取市场,承诺如果顾客认为买贵了,可以退还。为了降低成本,店里卖的花帕、围裙等布制品,就自己买布来加工。所用的原料以纯棉为最好,但价格较高,而花帕是用来包小孩的,会接触到身体,王桂英坚持采用纯棉布做,不用化纤布,价格却比别人用化纤布做的低。

  王桂英的儿子谢天惠,今年56岁,与他的妻子是这家老店的第四代传人。对于这家百年老店的过去与现在,对于名声在外却赚不了几个钱的尴尬,谢天惠感慨万千。虽然他把利润降到最低了,虽然他的服务态度及对民俗用品的细致介绍得到顾客的认可,但一条短短的香港路,卖嫁娶用品的店就有十来家,这生意实在难做。夫妻俩与母亲整天忙,三个人赚的钱还比不过人家一人所赚。虽然赚不了什么钱,但毕竟是传承了百年的家族老店,做的是知根知底的生意,而且年纪也大了,不可能转行,所以,这灯火店还得继续开下去。(郑德鸿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天啊,还是“高音”喇叭!漳州沿街居民难得休息
下一条:漳州市区新开通K2线、新丹环线2路两条公交线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