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华安官畲文化 屋嵌“双凤朝阳”馆藏百年古床
闽南网11月27日讯 昨天,降温。
盘旋至海拔600多米的华安官畲村,阵阵凉意夹杂着山间的清新空气袭来。村民说,这里常年比山下低2℃。
凤凰台
今年,华安新圩镇官畲村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本报10月15日A26版曾作报道)。而为推动漳州市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加快发展,漳州将结合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以少数民族乡村多数分布在偏远山区的实际,酝酿出台《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意见》,或将于明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此外,明年,新圩镇还将投入1500万元,用于建畲族特色旅游项目。
昨天,海都记者探访官畲村,揭开畲族文化神秘面纱。
民俗民风存至今 文化保存完整
精美畲族古床
畲族祖辈留传的生活用品
钟海王,40多岁,是官畲村村主任。
他从小对这里就特别有感情,“记忆中,畲族过年过节,正月初一要吃‘长寿菜’,年轻人要在下半夜到本村最长寿者的菜地采摘鲜嫩芥菜,不经切断放到锅内煮后,供全家食用,传说这样可以延年益寿”。
钟海王的儿时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填水缸”:这是村里有人办喜事,村民就要想方设法进他们家里,把柴火烧成灰,连同蒜头、芥菜等扔到水缸内,盖住,还要放一个红包在盖子上,祈求自己长寿不老、儿孙兴旺发达,如果被主人逮住,就要罚酒三碗。
目前,村里的民俗民风、文化保存完整,共有400多村民,其中,蓝姓占近7成,而钟姓、雷姓较少。村里分四个生产小组,各组中,各个姓氏穿插分配。
钟海王说,官畲是闽南地区3个仍保留自己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南畲族文化据点,由于这里地势高,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因此畲族语言、文字保留至今,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仍在使用,民俗生活习惯也延续至今。
在140多平方米的畲族民俗博物馆内,陈列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有一些已保存了一两百年。令蓝金福最自豪的是,保存完整的精美古床,还有梳妆台,精美红漆、雕金工艺,已有100多年历史。他说,接下来,还将扩大这个博物馆的规模,从其他畲族村收集一些古物,将畲族文化补充完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