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会像松鼠一样囤积吗?囤积症患者都是“聪明人”
【解读分析】
这些爱囤货习惯,真是一种病吗?
这些爱囤货的习惯,真是一种病吗?老人家爱节约,收藏家爱收藏也算么?
一七五医院心理咨询师黄秋娟表示,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要协调需求和满足间的关系。购物正是能达到这一平衡的一种方式。
黄秋娟说,随着工作、生活圈子越来越大,特别是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养眼丰盛,激起很多人的购买欲。而这不排除商家为广销产品而下的一番好工夫。可更主要的,是多数家庭经济基础越来越好,也能承受这样一种购物方式,也就演变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已。
浙医二院精神科医生陈一萍告诉记者,根据中国临床上使用的诊断标准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是否诊断为精神疾病很关键的一条是,社会功能是否因此受到影响。”
“比如这些东西堆满了房间,没法落脚;家人和邻居对此苦不堪言。”陈一萍说,除了影响到囤积者自身,囤积者的行为往往会干扰周围人的正常生活。所以,抽屉里囤着一堆明星相片的人,不必急着对号入座,DSM-5并没有认为所有的“收集”行为都是病态的。(《钱江晚报》2013年5月29日报道)
【延伸阅读】
囤积症患者很多都是“聪明人”
据《钱江晚报》报道,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兰德·弗罗斯特,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道尔·斯泰吉蒂,对囤积症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在他们俩合著的《囤积是种病》里,他们估计,美国有600万~1500万人患有囤积症,大约占美国人口的5%;发现最常见囤积物是衣服和报纸,其他较常见的物品还包括垃圾邮件、书籍和工艺品。而且,囤积的人其实很聪明。比如,一些囤积者很容易注意到每一期杂志封面的不同。所以囤积狂往往很享受囤积的过程。
DSM-5出版之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一位叫David Mataix-Cols教授做了印证。调查发现,研究对象20位“收藏家”没有一人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囤积癖在单身、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中更常见。他提示说,与人同居或者有婚姻生活,可能是很好的缓冲带,可以防止单纯的收藏行为升级为一种精神疾病。
但在时下的中国,更多的所谓“囤积症者”并不是指这种病理学上的“症”。更多指向的是一种都市化的生存状态。人们囤积化妆品、旅游纪念品、衣物、有时候甚至隐隐带着一些夸耀和认同的成分。(《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2月25日)
上升为收藏爱好 能防过度囤积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铃子认为,如果想要改变松鼠症、囤积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解决。
首先,可引导当事人将囤积货品喜好上升为一种收集爱好。爱囤货更多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出于一种心理需求,一刀切地不让当事人继续囤货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当事人排泄不良心理情绪。而收集与囤货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囤货比较没有目标性,收集则不一样了。
其次,家长可以从早期教育入手,适当满足孩子幼儿时期的一些需求。之所以有囤积症表现,有些是因为年少时,占有欲没有得到满足后的表现。比如家里排行老大,家长要求老大要让着小的。有些则是因为生活在以前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现代人经济条件都好很多,可以适当注意。
再有,就是帮助当事人学会扔东西的认知行为疗法。比如,分析出囤积东西背后的原因,对症解决。帮助当事人学会练习丢弃。旅行、增强锻炼,也能转移囤积症者的注意力,使其不再沉迷其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