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月港昔日商贾云集 茶叶漳绣等特产经此出海
9月8日下午,“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专题论坛在厦门举行,漳州市市长檀云坤将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漳州窑瓷器和“番银”等“海丝文物”加以展示,立刻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啧啧惊叹。
明朝万历年间《漳州府志》中的海澄月港地图。记者吴明晖翻拍
漳州月港是大航海时代世界海洋贸易的一个重要枢纽。月港输出了漳州窑瓷器等中国商品,换回了当时占世界50%以上的白银等外国商品。当时,海商“络绎于海上”,每年风汛期,满载我国特产扬帆于波涛之中,驰往异域之邦,风回航转,夷产填舟,厚利而归。在货物的往来中,中国的一些相关工艺和文化也与海外诸国密切交流,优势互补。
交通便利贸易繁荣
月港位于贯穿漳州平原的九龙江下游江海汇合处。其港道,起自海澄港口,沿海港顺流往东,至海门岛。港口有大泥诸险,又自圭屿以西,有紫泥洲,西接乌礁、许茂诸洲,又西北数里即柳营江合诸溪处谓之三叉河。河口谓之澳头,即福河北岸,东抵省会之通道,海舟登泊最易。
月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政府局部开放的海禁,使得月港的对外贸易更加繁荣,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走向全盛。月港的商舶抵达东南亚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如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半岛、新加坡、爪哇、苏门答腊、菲律宾群岛、马鲁古群岛、加里曼丹等,并常抵日本、印度。月港海商还通过马尼拉这个中继站和南洋群岛的其他地方,直接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商人进行广泛交易,并从而与美洲发生了贸易关系。
海外交通的兴盛,也给漳州带来了“百工鳞集,机杼炉锤”的繁荣景象。
货物进出影响世界
据史料记载,当年从月港输出的货物异常丰富,明朝万历年间多达100余种。纺织品包括纱、绢、绸、缎、绒、绮罗、丝布、苎布、罗布、蕉布、麻布、棉布、葛布、吉贝布、土绸;水果有柑桔、荔枝;手工业品包含蔗糖、纱灯、竹枕、铁鼎、铁针、铜鼎、铁、纸、瓷器、竹器、药材、茶、酒、漆器、金钱、铜炉、铜佛、铜仙、金银首饰、天鹅绒、银床、麝香、铜汞、脂粉、自鸣钟、小巧技艺、女工针黹、生丝、雨伞、水银、羽毛、绒扇、椅垫、花边、假宝石、杂缯等。另外,还有家用水牛、呆头鹅、马和一些骡和驴;甚至会说话、会唱歌的笼鸟……
其中,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是丝绸和瓷器,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时时腾贵”。当时漳州的纺织业相当先进,漳纱、漳缎、漳绒(天鹅绒)为漳州名产,据地方史志记载,这些产品“皆极精美,价颇昂”,不仅为海内推崇,且颇受海外欢迎。由月港出口的瓷器除了来自我国南方的著名瓷器产地,如江西景德镇青花瓷等,还有漳州本地所产。明代漳州的制瓷业很发达,平和南胜、五寨等皆有窑址,生产主要是为满足外销的需要。
在进口货物方面,隆庆六年(1572年),明政府颁布第一个“商税则例”,有55种进口商品征收税银。这些进口商品是:象牙、胡椒、苏木、檀香、燕窝、犀角、鹤顶、玳瑁、番锡、黄蜡、水牛皮、白藤、孔雀尾、铅、铜、杉等。在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加至115种。这些商品除了少量的番被、竹布、嘉文席等手工品,以及番米、虾米、绿豆等日常食品外,绝大多数是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犀角之类的香料或奢侈品。
文化技艺交融互利
宋元之际已有漳州人移居南洋诸国,随着明清时期月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大量漳州人到达海外。漳州人在当地的生活中自然地把闽南的一些文化技艺传播出去。在语言方面,今天欧美地区将茶叫成“tea”,是根据当时漳州话发音而演变来的;菲律宾的他加禄语有几百个词汇来源于闽南方言。如Bihen(闽南语米粉)、hebi(闽南语虾米)、Pansit(扁食)等。在农业方面,漳州海商在载运贸易品的同时,也把水牛载运到菲律宾,传播水牛犁田技术。
由月港引入和推广、普及的农作物新品种包括番薯、烟草、花生、番茄、菠萝,还有玉米、马铃薯、番石榴、人心果等。这些作物的传入,不仅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也使农作物结构发生变化。月港打开了漳州通往世界的大门,漳州的农业种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也有很大的发展,而且具有商品化的显著特点。蔗糖、柑橘、荔枝成了主要的外贸商品,与其他农产品相比,种植、加工这些经济作物,可赚取数倍的利润。《漳州府志》记载,当时人们认为“种蔗煮糖,利较田倍”,于是“多夺五谷之地以植之”。
万历年间,漳州的海澄地区能仿制自鸣钟。成书于明历年间的《露间》记载:近西域利玛窦作自鸣钟,更点甚明,今海澄人能效作,人谓外国人巧于中国,不知宋蜀人张思训以为之,以木偶为七直人以直七政,自能撞钟击鼓矣。 (记者 郑来珍 见习记者 李立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