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联展昨日开幕 211件文物见证辉煌
漳州窑五彩罗盘舟楫帆船鱼纹盘
南宋玻璃瓶,出土时内装香料
珍贵文物亮相
南宋提花开裆裤
硬币上有西方人骑马持剑,因而取名为“马剑”银元
闽南网8月9日讯 昨日“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在漳州博物馆开幕,211件珍贵文物揭开神秘面纱。
这些文物时间跨度大,从秦汉至明清都有,种类丰富,有陶瓷、钱币、铜镜、珠宝等,不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的历史见证。
面对琳琅满目的“宝贝”,昨日本报特别邀请文保专家为市民作解读,其中有漳州市文保所的所长张长水、福建省钱币学会理事林南中等。
【联展特色】
211件珍贵文物亮相
昨日上午,漳州市博物馆人头攒动。大家都是奔着海丝联展而来的。
本次展览共分九大板块,分别为漳州:全球化初期的映海明月;蓬莱:中原文明的海上门户;北海:光彩夺目的南海明珠;扬州:盛世大唐的“海丝”奇葩;宁波:东亚海域的商贸中心;福州:东南福地的控海咽喉;泉州:盛极宋元的东方大港;广州:永不关闭的对外窗口;南京:“海上丝绸之路”。
此次展出的“海丝”九城市珍贵文物达211件,其中漳州特别甄选了35件,包括11件国家一级文物。漳州窑的青花大盘和五彩大盘是此次展出的精品之一,明清时期这两类瓷器多出口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区。
【九城看点】
漳州
物件:荷兰“马剑”、“帆船”币
解说:通过月港,漳州等地居民不仅首次接触到外国银币,而且很快将它当作通行货币。荷兰铸币通过贸易,从16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源源不断地流入闽南,时间长达300多年。“马剑”银元,因币上有西方人骑马持剑而得名,其中圆形马剑币,由于其重量足,成色好,因此民间多用于储存或熔化改铸。荷兰帆船币,其正面图案为鼓风航行的三桅帆船,下为海水波纹,因为小且薄,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细节。
物件:漳州窑五彩罗盘舟楫帆船鱼纹盘
解说:盘子里圈内写有“天下一”字样,周围写着24个楷书铭文。盘壁饰星宿、岛屿、海涛、帆船、飞鱼、鹦鹉等图案,盘口饰山岭、草树、行船、桥渡等景物。
大盘中心的罗盘即指南针,指南针作为定向工具在北宋时已应用于远洋航海。瓷盘中另绘有星宿图,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显示了中国人吸收印度、阿拉伯人的航行经验并加以发扬光大的结果,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