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一母亲临终前留感恩心愿 捐10万助乡村小学
不识字的她捐10万积蓄助学
平和这位农村母亲,4年里遭受红斑狼疮和癌症之苦,临终前留感恩心愿
逝者如斯
林碧珍生前与儿子林杨林在北京的合影
林旺树说,家里的照片墙贴满了一家人的点滴
闽南网6月27日讯 有这样一位母亲,临终前留下嘱托,把攒下的10万元积蓄捐给当地乡村小学。
她不识字,叫林碧珍,平和安厚美峰村人。今年五一期间,因为病痛,林碧珍的生命戛然而止于她的第52个年头。
遵从妻嘱,前天,林碧珍的丈夫林旺树,把10万捐款交给美峰小学。这笔钱,将成为学校的基金,用于今后奖励成绩突出的学生和老师。
这不是什么传奇,更不是什么无心之举,也许,是一位普通人酝酿已久的心愿和微慈善。
当然,可能你还会问,一位平凡农妇,一位乡村母亲,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的触动,让她如此慷慨捐助?
可能,答案不仅仅是因为“母亲”这个身份,还有别的。
这样一位母亲,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驱车2个多小时,经过蜿蜒的山路,平和县安厚镇的小山村,美峰村到了。
中午到达林碧珍家,她的丈夫林旺树,一早去蜜柚林劳作了。
等到当天傍晚时分,58岁的林旺树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
他清瘦,一脸和善,提起妻子,却瞬间湿了眼眶。
“她是今年五一期间去世,家里孩子出息了,生活刚刚好过了,她却走了。”林旺树指着相框中的妻子,照片中,她十分消瘦,却盈满笑意。
林旺树说,妻子4年前被诊断出红斑狼疮,两年前又被诊断出癌症,虽然她一直乐观坚强地和病魔抗争,但还是走了。
“她的病就是这辈子太辛苦熬出来的。”
林碧珍,不到20岁就嫁给同村的林旺树,生了两个儿子。
他小学毕业,她不识字,一家四口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破旧的瓦片房里,一到下雨天,屋里就一直滴水,林碧珍怕孩子没法做作业,一人爬到屋顶上补瓦片。
那时,林旺树两夫妻靠收废品维生,林碧珍天天早出晚归,林旺树把她收来的废品用拖拉机装载,运到县城卖点钱。
“那时没日没夜地捡废品,一想到两个孩子要读书要钱,我们夫妻俩经常饿着肚子,后来,我们俩都去打零工,我老婆只要有活干哪里都去,一天没睡几个小时。”林旺树说,妻子虽然不识字,但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读书,什么苦她都扛下了。
“一辈子都很节俭,到后来日子好过些了,她还是和往常一样,清粥小菜,舍不得吃肉。”
什么样的触动,让她做出捐助决定?
林碧珍在去世的前两天,把丈夫和儿子叫到床前,留下了嘱托。
“她说自己日子不多了,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她这一辈子攒了10万元,想把这笔钱捐给美峰小学,希望我和孩子们支持她。”林旺树说,他当时有点意外,因为从来不知道妻子攒了这些钱,但他和孩子们,都支持她的决定。
“她这些钱应该大部分是这几年孩子有出息了,平时给她的零用钱、红包,她舍不得花,存起来的,她从来就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林旺树说,2000年,他的大儿子林杨林考上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当时,家里凑不齐学费,是社会各界提供了帮助。后来,林杨林北大研究生毕业后,在京高薪厚职,4年前,他开始在母校平和一中设立“林杨林奖学基金”,当时,林碧珍已经生病了,但她非常支持儿子的做法。
“她说,当时人家帮过我们,现在我们有能力了,就要回馈,她总是挂在嘴边,是读书改变了儿子的一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生活。”选择捐助美峰小学,是因为这是儿子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乡村小学的条件不好,希望能为乡村学子读好书尽一份力。
“儿孙自有儿孙福,除了大儿子有出息,小儿子的生活也还可以。”林旺树说,在农村,也许有人会对他妻子的做法不解,认为有钱应该留给子孙,但他和妻子从来就没有想过能留下什么给孩子,孩子应该自己去打拼,过自己的生活。
10万善款,学校用来奖励优学优教
昨天,美峰小学正在修建大门。一旁,放着一块牌匾,上面刻着“根据林碧珍女士临终嘱托,她把一生积蓄捐给美峰小学,设立奖教奖学基金……”
美峰小学校长张吉林说,等大门修建好,这块牌匾要立于门边的墙上。前天,林旺树已经把10万元的存折送到学校。
“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首先是惊讶,接着是感动。”张吉林说,五一期间,接到林杨林的电话,说他母亲要把自己的10万积蓄捐给学校。“一名农村妇女,没读过书,却能有这样的觉悟,在农村是非常少见的。”随后,美峰村村委会出资,在美峰小学为林碧珍立碑。
张吉林说,美峰小学现有学生395名,近2/3是留守儿童,教学条件仍旧简陋,但多数学生学习刻苦,“林女士的两个儿子,都是从这里毕业的,林杨林小学时还当过班长,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那年高考,成绩在全县排名第二!”
经过和林碧珍的家人商量后,这笔钱将用来成立美峰小学“林碧珍奖教奖学基金”,对年段前五名的学生、成绩比较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并暂定9月初,颁发第一次奖学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