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一个地名藏个好故事:漳州郡守南宋首创随铺设庵

2014-05-07 07:51 来源:闽南网 0
丹霞驿,双庵镇驿道,双庵依旧在;木棉铺,郑虎臣诛贾似道;

随铺设庵 漳州郡守南宋首建 1
漳浦县盘陀镇和坑院发现的石碑上写着“重修无象院碑记”

  【随铺设庵】

  郡守傅伯寿首创惠民政策

  僧人主持庵庙接待过客

  牛上铺,在漳浦盘陀岭下的官陂村。

  在志书中只有“无象铺”一说,但闽南语“无象铺”和“牛上铺”并无区别。

  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馆馆长江焕明说,当时从漳州到潮州,朝廷在沿线设置驿站,驿站之间设有铺,承担传递公文、军情的职能。漳潮之间设13铺,木棉铺、无象铺是其中两铺。驿站和铺是官府设施,只接待官吏及持有官牒的公务人员。

  但驿站之间间隔甚远,人烟稀少,历史上,盘陀岭上野象出没,村民和过往者深受其害,故有“无象”的美好期望。

  如何才能聚集人气,赶走大象?

  南宋末年,漳州郡守傅伯寿想了个办法,他在盘陀山下的铺附近设立庵庙,给一定的田地,让僧人掌管庵庙,但是佛事不是僧人的主业,他们主要是接待,接待过客,依附庵铺聚居的人渐渐多起来。这一惠民政策被后人延续。潮州郡守黄定经路过,特意给庵庙提名“无象庵”。

  渐渐地,由于人多,大象开始迁徙。所以当地所设的铺叫“无象铺”。

  不过,闻名于世的却是木棉铺。

  【寻访】

  史上曾重修过无象庵

  而今在牛上铺并未找到

  当年的无象庵还在吗?文史学者并没有在牛上铺找到无象庵遗留的痕迹。

  沿324国道且行,在漳浦和美村的和坑院社,我们在66岁村民陈永跃的带领下找到了一块巨大的石碑,可见篆文“重修无象院碑记”。

  从拓印下的碑文可知,无象庵后来改为无象院,成了当地的名刹。元朝时漳州兵乱,特别是盘陀岭地处漳泉潮广的交通要塞,更不能幸免,庙宇毁于一旦,僧人、村民纷纷逃命,直到漳州开元寺僧人道昱受邀重修了无象庵。

  在庵位置附近有一座古墓,陈永跃说,据老一辈人讲,墓建好后庙就塌了,后墓遭雷击,老人都说古墓败坏了庙的风水,才有此劫。

  钦差连人带马摔入河

  河边晒圣旨耽误贾似道被杀

  按照现存最早的漳州府志——《大明漳州府志》记载,漳州郡守傅伯寿的惠民做法,被后来者所延续。现在,距离漳州市区最近的木棉庵还在,木棉铺已无迹可寻。

  江焕明回忆,几年前,曾陪同研究中国历史的日本女博士到此一游,女博士见到明朝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所记载的《木棉庵郑虎臣报冤》的故事,很是兴奋。

  69岁的庙祝(即寺庙中管香火的人)陈木火称,郑虎臣押贾似道路过木棉庵,贾在香炉下发现一张写着“生于花锦地,死于木棉庵”的字条,被郑杀了。陈木火指着庙廊道墙上一处石碑,说当年贾的鲜血就喷在此处,结果此处无法抹灰,直到道光年间才用石碑遮挡。60岁的陈万海证实,称这一说法在龙海九湖镇木棉村口口相传。

  陈万海说,由于贾似道是当时的皇亲,皇帝反悔,让快马传贾似道回京,结果钦差路过木棉铺附近的七片桥,连人带马摔入河中,湿了圣旨,钦差在河边晒干圣旨赶到木棉庵时,郑虎臣已杀了贾似道。

  如今,在木棉庵一侧,抗倭名将俞大猷题写的石碑“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从明保存至今。(海都记者 曾炳光 杨清竹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男童验出AB型追踪:两医院重新鉴定 结果为A型血
下一条:1360元购买减肥汤 送来竟只有荷叶干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