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老街垃圾箱的“流浪记” 10年里总不受待见
【不受待见】
约10年前安装 垃圾箱常移位
“以前,老街每条街道都有设垃圾箱。”说起辖区的垃圾箱,西桥城市建设管理站翁主任连连摇头,“现在,香港路、延安南路等街道,垃圾箱早就不知道去哪儿了。”
为了方便老城区沿街居民生活,2000年后,香港路、台湾路、修文东路等老街设置了这些绿皮黄盖垃圾箱,收集居民的生活垃圾。
但是老街民居大多紧邻,设置垃圾箱的位置,让建设单位大伤脑筋,“放在谁家门口,谁都不愿意。”翁主任说,当时这些垃圾箱大多放在街头巷尾较空阔的地带,或者空置的围墙下。
然而,这些垃圾箱,还是遭人嫌弃。翁主任说,没多久,就有附近的居民,将垃圾箱偷偷移走,“今天你移到我门前,后天我移到他门前,一个垃圾箱,可能就从街头移到街尾了。”他们曾经查过一个阿婆,一大早,踩着三轮,准备把垃圾箱运到九龙江扔掉。“没办法,我们也没法处罚她。”
龙眼营的居民褚先生说,那个烧毁的垃圾箱,此前就摆在对面一个空地上,不知道被谁挪到了电线杆下。
【生活演变】
沿街摇铃收垃圾 旧时习惯复兴
没了垃圾箱,怎么办?
翁主任说,他们只好恢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做法,保洁员沿街摇铃,收集垃圾。“每天早、中、晚收集一次,路面保洁清理2次。”这种做法,既保证了居民垃圾不乱扔,还能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
58岁的褚先生说,小时候,老漳州就用这种方法收集垃圾,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怀念那段生活,但是,如今一些老街的保洁员也会来收集垃圾,但摇铃的已经很少,“就是一天收三次,有的时候大家错过了,就把垃圾扔在街上。”
昨天中午,海都记者走访了香港路、延安南路、龙眼营,发现有的生活垃圾袋,就扔在街上。
在龙眼营,前天被火烧的垃圾箱空地,堆积了不少垃圾,“有人习惯扔垃圾箱,有人习惯交给保洁员,大家难统一。”居民王女士说。
翁主任表示,对于被烧毁垃圾箱的街道,他们会通知保洁员过去摇铃收集垃圾。而且,电线杆下,他们也不会设置垃圾箱。另外,8月份,芗城区将投入新的垃圾箱,改成机械化运作,分类收集垃圾,这些旧的绿皮黄盖垃圾箱将“服役”到期。(海都记者 陈青松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