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保护乏力开发慢 建议学乌镇以商养文
【献计】
微博达人“镜头里说故事”:
老街故事可包装小吃也要引进来
漳州一旅行社老板何先生说,漳州古城没有作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政府不够重视。“规划做了一大堆,但是有没有落到实处?古城经常修一个大门、一条路就动辄好几个月,里面停车杂乱、卫生也不理想。”
微博达人“镜头里说故事”是摄影师,也是漳州广播电台一档旅游节目的主持人,他拍摄了大量古城照片。在他看来,政府部门对老街区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没有发现资源的独特性以及文化特点。“相关部门一直强调老街的历史,却没有具体的内容。其实,老街发生过的故事、住过的人、卖过的东西、走过的各种历史阶段,都是故事。”在他看来,这些故事也能成为古城区的卖点,关键看怎么来包装宣传。
除了历史故事外,“镜头里说故事”认为,古城区最珍贵的部分应该是人文,包括至今仍保持最原生态生活方式的老街居民,手工艺店、竹器店、传统生活用品店甚至瓷器店等,都是为了周围居民服务而存在的,这在其他地方是见不到的。这部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很有包装的空间。
旅游开发,自然少不了在“吃”上面做文章,“镜头里说故事”认为,可以把名小吃汇集到古城区来,“在当下这个旅游环境下,个人游越来越受青睐,来到古城,如果能在行走的旅途中,边观赏景点,边品尝小吃,可以成为漳州旅游拓展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的招牌”。
灯谜馆门前,轮胎干瘪的垃圾车随意停放
微博达人“黄大胖子”:
以商养文可行已有成功先例
微博达人“黄大胖子”对漳州古城十分了解。在他看来,古城无人问津,缺乏合理的商业化。这种商业化的模式不应该是简单的摆摊卖东西。漳州有很多名优特产,也有很多文化产业,应该把这些东西放进来,才能更好地以商养文。“试想一下,一个外地游客到了漳州古城区,可以方便地买到水仙花、片仔癀、八宝印泥、剪纸,吃到豆花卤面和龟粿,听到芗剧,看到木偶剧和傩舞,顺便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是不是很赞?”
为了让游客体验到这一切,可以把居民楼改成旅馆客栈,游客住在老街区,在坊巷之间穿行拍照,晚上还可以去江滨路骑车、兜风、喝茶,整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就盘活起来了。这样的开发思路,像乌镇、西塘、黄山老街、阳朔等都是这么做的,是有成功先例的。
漳州市政协常委郭伯龄:
吸引游客进来引导业态转型
对于现在漳州古城不吸引人、游客少、业态单一的现状,在古城生活了近20年的漳州市政协常委、民进漳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郭伯龄深有感触。他说,目前,古城面临的最大困境还是人流量上不去,如何引导游客走进古城、欣赏古城,并形成口碑,是今后有关部门要重点做的一项工作。
他认为,如果客流量能有保障,那么古城的业态自然而然会随市场优胜劣汰。同时,古城的手工业者也朝游客的需求转变。比如,竹编、藤编手工艺品,虽然不吸引人,但只要有了客流,他相信这些手工艺人也会自己探索如何转型。比如,编斗笠的,可以不做原来那么大,或者改变传统的样式,编成纪念品,或者让游客体验,这样也并非完全没有市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