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老兵将跨过友谊关 重返越南祭扫烈士
远去的画面
在战友心中却难以走远
陈禄茂的一生,以他奉献的青春作为终结。
在他的墓碑前,战友陈海泉和连央脑海里的画面,一下子回到了47年前,越南河北省安势县。
“1966年9月19日下午2点,敌机对解放军铁道兵第11师63团卫生队发动突然袭击,卫生队2名伤病员当场牺牲,多人受伤,陈禄茂这时已奋不顾身,来回在轰炸现场抢救伤员,2点20分左右,敌机第二次轰炸,投下了数枚重磅炸弹,此时离陈禄茂正在抢救伤病员的不远处,一枚重磅炸弹爆炸了,弹片飞进了他的肝脏内,”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陈海泉哽咽了,摘下眼镜,抹去眼中的泪水。
见陈禄茂伤得严重,当时在场的军医立即决定送他回100多公里外的凭祥市野战医院抢救,那时,战乱中的越南道路坎坷不平,一路颠簸,送到医院里,陈禄茂已奄奄一息,医生抢救时,他突然醒了过来,以为自己还在战地,要求下病床,“让我下来,我还要去抢救战友!”
话还没说完,陈禄茂因失血过多,永远闭上了眼睛,那时,他18岁。
痛心的亲人
带着日夜不尽的思念来了
16岁时,陈禄茂离开家,妹妹陈金治12岁。
“哥哥走了之后,我哭了好久,我们的感情很好,哥哥那时候无论干活、看电影,都带着我。那时不懂事,可总是觉得,哥哥去那么远,以后要见上一面就很难了。”
在那个年代里,陈禄茂家境贫寒,他想着,参军一来报国,二来改变家里的命运。
陈禄茂参军后,每个月都会给家里写信,他多次在信中劝导父亲,无论家里多困难,也要让妹妹读书。于是,12岁的陈金治上了小学。
陈金治说,当年她多次写信到陈禄茂所在的部队,要求接过哥哥当年握过的钢枪,但由于相关的规定限制,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漳州龙海·回忆
“现在一说起他,我就想哭,失去他的心情非常痛苦”。电话那头,68岁的龙海老兵黄全成凝噎了。
当年,他和陈禄茂为同班卫生员,同吃同睡。出事那天,陈禄茂离他不到十米,刚和他说完话,不幸就来了。
如果不是放心不下伤员,也许意外就不会发生。黄全成至今对往事历历在目。同样感怀的,还有老战友邱章兴。
“1966年9月19日,他走的那天,刚好是我们援越满一年”
讲述者:老战友黄全成
黄全成家住漳州市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陈禄茂是龙海浮宫镇人,两人当年属于隔壁公社。
“1966年9月19日,我记得很清楚,那天距离我们从江西出发去援越,刚刚满一年”,黄全成记得这个巧合,这也是近半个世纪后,他一说起就会心痛的日子。出发时,两人在不同连队,彼此不相识。
当年11月,两人在同一天被选入卫生队,开始一年的卫生员培训,共20人,其中,也包括龙海九湖镇人邱章兴。
学习完毕,各连下派一名卫生员,16个连,剩4人留在卫生队。陈禄茂、黄全成、邱章兴留下了。邱章兴是卫生班一班班长,黄全成、陈禄茂被安排同天值班,俩人几乎天天同吃同睡。
“如果不是不放心伤员,他可能不会走”
讲述者:老战友黄全成
“病房去检查了吗”,他问了我一句,肯定是不放心,还想再去巡逻。此时,敌机空袭,他还在想着去看伤员,没心思马上蹲下,结果就暴露了。陈禄茂倒下的地方,就在值班室门口,离黄全成不到10米。黄全成和另一名卫生员宋争宝迅速趴下,躲过一劫。
其实,当敌机不断在卫生队上空盘旋、鸣叫,声音极凶时,黄全成和宋争宝已经第一时间让伤员进防空洞躲避。回到值班室时,陈禄茂从别处赶来,担心还有伤员没进洞,就顾不上躲进防空洞。
“砰”,一声巨响,一枚钢珠弹直接击穿值班室草房屋顶,落在值班室桌上,打碎了桌上为伤员准备的5个热水瓶、1个烧水壶。陈禄茂刚走到门口,弹片就飞进他的肝脏内。
卫生队设在树林内,敌机一番轰炸后。大树倒了,落叶全掉光了,沙土掩埋了陈禄茂,硝烟弥漫。
几分钟后,黄全成才渐渐清醒。“我压根没意识到他(指陈禄茂)受伤了,想起军医和一战士正前往防空洞,就急着去看看”。而周遭树倒沙土一片,完全不见路,只能凭着记忆,摸索到洞口。
此时,黄全成万万没想到,前一秒还在和他说话的陈禄茂,受伤严重。
时隔近半个世纪,陈禄茂说的那句挂念伤员的话,经常在耳边环绕。
“他人小,最勤快,背后常是被汗浸湿,总抢着做好事”
讲述者:老战友邱章兴
“如果敌机轰炸的那天不是周天,或许伤员还会更多。”邱章兴说,有战士或在休息、或去散心。敌机来时,他正帮战友缝被子。听着敌机盘旋的声音不对劲,急忙唤战友躲进床下挖的防空壕。一阵轰炸,连眼睛也被蒙上了灰,天旋地转。
轰炸稍微平息,邱章兴的第一反应是,往病房查看伤员,此时他才得知陈禄茂受伤了。
想起陈禄茂,邱章兴还记得老乡3人总爱讲家乡话,“一开始改不了口,总被指导员‘批评’”。留在老邱心里,是那个年纪小、衣服裤子都是汗渍的小战士。“勤快,一整天都在干活,汗流不止,乐于助人”。
值班的卫生员要去挑水,队里一个炉子整天烧着水,要消毒碗,和提供伤员开水。“我经常看他,挽起袖子、抡起裤管、挑水用小跑的”。
后勤处只有1个理发员,人手不够,陈禄茂帮着给伤员剪头发。“整个卫生队,他帮人剃头最多”。卫生队里扫帚紧张,各个抢着做好事。陈禄茂总是最早起来,争取拿到不多的扫帚。(本网记者 周杨宁 郑娟娟 戴江海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