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黄仲琴:让师塾变学堂

2011-09-29 07:46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1

1.漳州光复 他是首任教育局长

  黄宗强是黄仲琴的曾孙,对于曾祖父黄仲琴的印象,大多来源已逝的父亲黄永汉。黄仲琴祖籍广东省海阳县(今潮安县),其父黄卿云在漳州经商,后定居漳州,在漳州出生的黄仲琴,童年时拜在漳州宿儒王咸熙门下。

  1906年,黄仲琴从江苏法政学堂毕业。

  龙海人叶清标在其撰文的《石溪中学首任校长——黄仲琴教授》中介绍,黄仲琴不但精通古文、奇字、考古、订史和书画,还谙熟英日等国外语,知识渊博。回到漳州后,黄仲琴在劝学所工作。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很快,漳州也光复,黄仲琴受任为政府教育局长。

  漳州二中已退休的校长郭锦飙和黄仲琴的孙子黄永汉是同学,他曾经帮黄永汉整理过黄仲琴的材料,他告诉记者,这个时期的黄仲琴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漳州的教育从私塾走向学堂化。

  上任伊始,黄仲琴即要求各个学校明确产权,当时虽经费困窘仍拨钱以供修建,帮助学校扩充,自此学校稳定,办学稳步发展。

  黄仲琴要求私塾自行停办,塾师如果愿意可到学堂任教,学堂所设课程不再局限于科举时代的读、写、作三项。请胜任的社会人士担任教职,要求教师尽速适应新制教学,并对教师定期适当考评。

  据辛亥革命后时任汀漳龙道参议会文牍员的郑之翰回忆,光复后设立的参议会名义上是汀漳龙三属的民意机关,实际上并不是真正选举的代表。漳州安静如常,警备司令刘蔚借口军事紧急,终日到会催饷项,忙得参议员讨论派捐济饷,结果苛捐杂税仍旧推行。为了争取教育经费,黄仲琴经过争取,地方政府议决通过,定期从屠宰税收入拨出教育经费,教师生活安定,安心工作。

  由于措施得力,学堂开始普及,成绩凸显,黄仲琴声名鹊起。福建省长萨镇冰奖状嘉奖,教育总长张一麟授奖勋章,教育次长袁希涛来公函提擢黄仲琴到教育部任职,因地方政府挽留,因而没有赴任。

2.陈炯明时期 频频接受他的建议

  1914年,黄仲琴当选为国会议员,离漳赴京履责。由于袁世凯称帝,他愤然离京,赴粤从教。

  1918年,陈炯明入闽,漳州成了闽南护法区首府,黄仲琴才回漳。

  郭锦飙称,回到漳州后,黄仲琴并没有担任官职,先后担任龙溪甲种商业职业学校、石溪中学(龙海一中前身)校长。

  不过,由于黄仲琴和护法区主官陈炯明及当时的龙溪县知事张友仁、教育局长梁冰弦等主要人员都是广东籍,再加上他对漳州的教育事业了如指掌,陈炯明等人对老乡黄仲琴在教育上所提出的意见是言听计从。

  黄仲琴向教育局长梁冰弦倡议注重平民教育,使教育普及,增办学校,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教会、华侨办学。梁冰弦接受了建议,并提出了“一乡一校”口号,普及教育。

  当时龙溪县小学由三十余校增至百余校,此外又创办了甲种工业、商业学校、工程学校。“现在的漳州师范学院大门所在的位置及漳州二中原来是龙溪县孔庙,当初黄仲琴就是在孔庙里创办了龙溪甲种商业学校。”郭锦飙说。

  黄仲琴提出取缔不合格办学,当局就下令,取消私塾,当时龙溪县42所私塾就被禁止。按照黄仲琴的建议,当局令各县派小学教员分批来汀漳龙师范讲习班培训,以提高教师素质。

  他建议教育当局在中学重视设置外语课程,选用国内出版的较好课本,编辑中小学教学乡土教材。动员教会内学有专长的神父、牧师兼课。

  为了让漳州学子扩大眼界、开拓思想,黄仲琴还建议邀请知名人士来漳讲演。护法区教育局先后邀请胡汉民、汪精卫、吴稚晖、李石曾、戴季陶、邹鲁等到漳演讲。他将讲演记录,校审后刊印小册,广为宣传。

  黄仲琴建议举行各种课外展览会、运动会,以丰富学生知识,增强体魄,发展兴趣,陶冶情操,鼓励上进。教育当局采纳,先后举办自然科学展览会、学生各科成绩展览会、学生运动会、学生音乐会等,以上组织活动均为漳州教育创举。而闽南护发区派出的60多名赴日留学、赴法勤工俭学的学子,据说也是黄仲琴一手促成的。

  当时,由廖仲恺、朱执信和戴季陶在上海创办的《民国日报》时有漳州教育成就的报道。

3.咸通碑和黄仲琴三代的渊源

  清同治三年,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率部进占漳州府,开元寺毁了,咸通碑亦不能幸免,坍断于残瓴碎砾中,当时的一位叫林广迈的孝廉拾掇石片,把咸通碑移置到林家祠堂,修补成原样。

  1918年底,陈炯明开始兴建中山公园,一位叫熊略的官员探听到咸通碑的所在,认为咸通碑是公家东西,私人不能保存,找了个借口将林广迈抓了,林家后人探听到熊略真正意图是咸通碑,答应将其献出,林广迈才获自由身。

  郭锦飙称,咸通碑和黄仲琴一家三代都有着很深的渊源。

  当时,黄仲琴受龙溪县知事张友仁委托,监督施工,咸通碑从林家祠堂移到了在建的中山公园,黄仲琴指导工人将经幢按原状堆砌,并联系海内外新闻媒体对咸通碑迁移中山公园以供民众观赏进行报道。

  黄仲琴的儿子黄德奇曾留学日本,当年咸通碑迁移时,他常跟父亲在现场观察。1950年,他见咸通碑坍塌,碑石散落地上,无人管理,于是急忙报告龙溪专署和文化机构,最后向军管会负责文化教育的军代表陈以一同志汇报,受到表扬。后来军管会下达文件,指定图书馆负责收集管理咸通碑残石。

  2004年,黄德奇儿子黄永汉在整理祖父黄仲琴所藏的资料时,发现了清同治年间咸通碑拓片一份8片,共3314字。拓片是什么人捶拓的,不得而知。比之图书馆拓本1032字,多了2282字,是当今能看到的字数最多的咸通碑拓片。黄永汉随即将这珍贵的拓片献给了漳州市图书馆。(本网记者 曾炳光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芗约永久:直爽女培训师 情系“五心”男
下一条:上山抓石蛙 男子离奇身亡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