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躲过闹市的喧嚣
北京路街景
▲狭长巷道,一巷多户,通向另一方“树德里”
▲午后,厝边抱着孩子在自家门前纳凉
光阴无言。
市区北京路,安静地泊在世事喧嚣之外。
古朴的屋宇,在时光的流转中泛着斑驳的光。颓败的墙面上,苔痕爬上了檐角。阳光斜斜地照着,涂抹着沧桑的味道。精致的窗扇,透出一种看淡流光的从容不迫;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古意苍苍,时光在这里慢了一截。
史事钩沉。
小吃荟萃,几十年的老店,天然的温泉地带,最早的戏院,引领文化思潮的早期报纸,还有明朝探花的足迹……当一座城日新月异,古老的旧貌正悄然褪去,渐行渐远。也许,当人们回想起那些往昔的图景,只能从文字和图片里,去找寻它们远走的光景。
小吃荟萃 天然温泉多在此
如今的北京路,南北走向。北与南昌路交接,南通博爱道,西接台湾路。古街何时有,如今已无从考证。只知原有的古街分为六段,由南往北,依次为东闸口、下营街、少司徒街、市仔头街、十字街和渔头庙街。民国七年(1918年),陈炯明部队驻漳期间,将古街各段拓宽相通,合并为“永靖路”。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北京路。
下午四五点,你可以在这里感受百态生活。许多人会上街寻找想吃的小吃,或是寻觅一番晚饭的配料。在这里,一家家不大的简易小吃店开始忙碌,寂静的老街由此热闹起来。
传统的五香卤面在这就可寻得。还没走到店家前,面煎粿就飘来香味,卖了二十年肉粽的店前,顾客接踵而至,还有诱人的卤味……豪华的大餐馆在这里倒不多见。
一位老漳州人带我们来到北京路与炮仔街交界处,这家名为诗墩粿店的店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家名为“标准”的小吃店,里面囊括了漳州许多小吃,漳州人一说到吃,就会来这里。除了小吃,茶叶店也有不少,家家门口都有人在挑拣茶叶。老街里,没有往来的大车辆,多是自行车吱吱呀呀的声音。
特色小吃,引来了老漳州人的眷念和游客的向往。而在北京路,还有另外一样东西令人迷恋——温泉。漳州是国内少数在市区拥有温泉的城市,据漳州志书记载,“温泉在南城址下,源通南壕,可沿翟,隆冬弥温”。北京路是一处得天独厚的温泉地区。民国时,就有许多汤池(指澡堂)开设于此,今温泉疗养院对面的工人澡堂就是20世纪末创设的“新世界”浴房。
放映电影兴办报纸 引早期文化潮流
旧时的北京路,繁华而不失生活气息。
在北京路,我们遇到了一位70岁的林阿婆。闲聊中,林阿婆告诉我们,她已经去世的母亲,生前经常回忆自己在北京路上看电影的事,地点位于北京路南段的下营街(这里自唐以来为兵营屯驻之处,因此得名营)。
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有位泉州人买了一部电影放映机,就在一个叫龙眼园的露天地方营业。当时的电影没有声音,但配有字幕。林阿婆说,不识字的母亲时常说,看不懂电影在说什么,当时有很多人看不懂,但还是引来很多人观看。由于露天放映遇雨天不能营业,后来这位泉州人就与一位姓林的漳州人合伙建了一个室内影院,取名为“泉漳影戏院”,约有300个座位。“大约就在现今的温泉疗养院的门诊部处”。
早年的电影,是老百姓生活的调味剂。而先进的文化潮流同样在这里传播。据漳州志书记载,辛亥革命爆发后,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推行新文化,开始激扬文字,兴办报纸,一份名为《闽南新报》的报纸于1919年问世,发行处就设在下营旧街段门牌号54号。在报社的隔壁,有一家石印社,承印各种商标、单据和政府布告等印刷业务。
让思绪飘回到现代,如今的温泉疗养院尚在,已然不见当年轰动全城的剧院,北京路门牌几经更改,无法寻得当年的报社所在处。
“少司徒”有探花郎
老字号商铺兴达
年轻的漳州人,鲜有人知少司徒一街。它位于现今北京路工人澡堂一带。这里,曾有个“少司徒坊”。谢琏为明宣德丁未(1427年)的探花,初为翰林院编修。1453年升为南京户部右侍郎。成化年间谢琏在北京路上立“少司徒坊”,“少司徒坊”今已废。现今旧物不在,街名却言传百年。
借着探花的名气,这里一度繁华,老字号商业“广义”糖行就在此兴起,如今门牌号为84号的民宅,就是当时广义号的储糖仓库兼作制蜜饯的工厂。这“广义”糖行,如今还在老漳州人的记忆里,据说当时逢年过节市民买蜜饯,首选就是这家了。
民国八年,陈炯明部驻漳期间,高喊“革除陋习,推行新政”等口号,在“少司徒”街创办新式旅社,名为“迎宾大旅社”,今天的门牌号145、147、149号的三间店面即为该旅社,陈炯明选择在这里创办“迎宾大旅社”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天然温泉,“迎宾大旅社”楼上是旅社,楼下是澡堂,粤军回粤后不久,改称“大吉馆澡堂旅社”。
行走在北京路上,从老街上居住的居民口中,便可知他们对这里的眷念。闲时在自家门口的五脚距泡泡茶,饿时走不远就能吃碗不贵的小吃,累时泡一泡温泉,听老人们说说过往。在这里,离喧嚣很远,也离市中心很近,她的恬静,是每一位老街人所喜爱的。
她,是这座日新月异的城,不可替代的一隅。(本网记者 郑娟娟 实习生 戴江海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