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夕 800人学校面临关闭
无证办学背后的博弈
曾经还是
一项办学新举措
实际上从诏安县第二实验小学办学之初,就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
学校是吴惠斌在2000年创办的诏安晨曦特教学校基础上盖起来的,在2004年3月9日召开的诏安县第一次县长办公会上研究决定,为促进诏安县已初步形成的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两轨并进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创办诏安县第二实验小学,并在公开推荐与资格认定的基础上,由民间资本投资承办,实行民办公助的办学体制。
2005年2月,诏安县教育局根据此次会议精神,与吴惠斌正式签订了“民办公助”办学协议书。
协议显示,诏安县教育局为扶助诏安第二实验小学,专门调配了一些公办教师到诏安县第二实验小学,并在征地、税费减免上给予政策支持等。
同时,也要求吴惠斌履行相关义务:如在片区内的适龄儿童入学,二实小需参照公办小学的收费标准进行收取;另外,首期需要投资300万元,用于征地,建设一座综合教学大楼(内配有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等),一个200米的环形跑道等。
协议签订后,投资方吴惠斌在原来二层特教教学楼的基础上,扩建了2层,成为一座四层楼的教学楼,并在2006年秋季正式招生教学。
吴惠斌女士说,按协议规定原港头小学、边城小学施教区划入新创建的诏安县第二实验小学的施教区,首次招生时,县教育局就从边城小学转来了200个学生,学校开始步入教学轨道。
四年前 “协议”被终止
可是好景不长,2007年11月,诏安县教育局向吴惠斌发出关于终止《诏安县第二实验小学“民校公助”办学协议书》的函件。
该函件指出,双方在2005年2月签订协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关规定相抵触,加之吴惠斌没有完全履行原协议书规定的义务,特别是首期投入不足,导致硬件不达标,而且擅自在校内办幼儿园,于是教育局决定终止该协议书。
令吴惠斌感到蹊跷的是,教育局不承认原先签订的协议后,并没有撤走原先调配过去的10多名公办教师,也没有责令关闭学校。
对此,诏安县教育办公室一名负责人说,这所学校按相关法律的筹设期已到,但是硬件上不达标,无法通过办学许可;另外,教育局又无法责令关闭学校,因为当时该学校已有700多名学生,而没有足够的公办学校分流这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局实际上默许了这所无证学校的存在。
学生路在何方
而该校800多名学生及其家长,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记者从一份由部分家长联合摁了手印的反映材料上看到:这些家长认为该校在没有收费许可证的情况下,收费项目繁多,甚至出现违规跨年收费的现象。
在张彩妹看来,这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办学许可证,所以无法办理收费许可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收1块钱是违法的,收1万块钱也是违法的”,而学校只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行制定收费标准。
家长张先生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诏安乡下,如果学校停止办学,他的孩子也不知如何安排。
原本就住在这个片区的沈先生说,如果这所学校办不下去了,这里又没有兴办新的小学,他的孩子可能要去别的片区就读,这样接送孩子将会很麻烦。
学校办还是不办?这同样困扰着诏安县教育局,该县教育局办公室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所学校所在的深桥镇是新兴区域,学生人数剧增,但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公办小学供学生就读。“一旦将这所学校关闭,这800多名学生也不好分流”,而目前诏安县财政吃紧,新建一所公办小学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涉及多个部门,不是教育局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
这名负责人透露,目前诏安县县政府、教育局已介入协调此次纷争,“如果这所民办校需要办下去,将要不断进行规范”,此外还有一个设想就是将现有的边城中学迁走,在这所中学的基础上新建一所公办小学,但具体的方案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本网记者 苏禹成 陈群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