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从军营到渔场:一位退役老兵的“智慧渔业”之路

闽南日报   2025-11-19 09:42

  清晨的漳浦县佛昙镇,海风轻拂。在标准化养殖车间里,一位身着工装的中年人正俯身调试显微镜。他叫杨锡勇,一位有着特殊经历的“渔夫”。20年前,他是九江抗洪前线的“优秀士兵”;20年后,他成为引领当地石斑鱼产业变革的“智慧渔夫”。这段从保家卫国到产业报国的转型之路,见证了一位退役军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

  军营淬炼:铸就创业精神底色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时任班长的杨锡勇带领全班战士,在九江大堤上连续奋战72小时。“当时水势汹涌,管涌不断,我们用人墙堵缺口,用沙袋筑防线。”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杨锡勇目光坚定,“军旅生涯教会我,越是艰难越要向前。”

  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1999年退伍返乡时,他本可以选择更安逸的工作,但军人那股敢闯敢拼的劲头,让他毅然投身石斑鱼养殖产业。“漳浦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优质的海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具有天然优势。”杨锡勇说。

  然而,创业之路布满荆棘。最初三年,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他的养殖场接连遭受重创。“最严重的一次是小瓜虫病害,一天之内损失上百万元。”站在空荡荡的养殖池边,这个在洪水中都不曾退缩的硬汉,第一次流下眼泪。

  “养殖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技术。”痛定思痛后,杨锡勇展现出军人特有的坚韧。他报名参加专业培训,白天管理养殖场,晚上挑灯夜读,先后考取水产养殖专业、病害防治员等三项高级资格证书。更难得的是,他组织全体员工系统学习,将“养殖先学技”的理念深植企业基因。

  女儿杨慧玲回忆说:“父亲总是最早到养殖场,最晚离开。他的敬业精神感染了所有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她毕业后毅然返乡,如今已成为技术攻坚与党建工作的中坚力量。

  科技赋能:重塑传统养殖模式

  走进杨锡勇的现代化养殖基地,科技感扑面而来。占地50余亩的园区内,标准化养殖车间整齐排列,循环水养殖系统如同精密的“水工厂”有序运转。

  “这是我们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合作研发的尾水净化系统。”杨锡勇指着正在工作的设备介绍道。这套系统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净化等多道工序,实现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既降低养殖成本,又实现生态环保。

  去年台风季,当周边养殖场因海水倒灌损失惨重时,杨锡勇的养殖场却安然无恙。“多亏了这套系统,我们不需要依赖外海取水,有效规避了自然灾害风险。”数据显示,采用这套系统后,石斑鱼成活率提升30%以上,饲料转化率提高25%,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在鱼苗培育车间,一台自动计数器正在工作。“过去10个人一天的工作量,现在机器2小时就能完成,准确率还更高。”杨锡勇说,在漳浦“智慧渔业”政策支持下,基地先后引入多套智能设备,实现了从经验养殖向数据养殖的跨越。

  显微镜检测已成为日常标配。技术员小张表示:“现在诊断鱼病就像医生看病,通过显微镜观察精准判断病因,对症下药,既提高治疗效果,又避免药物残留。”

  如今,这个养殖基地不仅是“全国绿色健康养殖骨干基地”,更成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的产学研平台。每学期,这里都要接待10余名研学学生,为行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

  产业报国:一条鱼游出共富新路

  “杨叔不仅教我养殖技术,更教会我做人道理。”“00后”青年许泽晋感激地说,七年前,他还是个养殖“门外汉”,如今已成长为技术骨干,月收入5000多元,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这是杨锡勇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佛昙镇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他将部队“抱团作战”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创新推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近年来,他引进8家养殖户投资约1亿元扩大规模,带动8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包括2名残疾人。同时,他还累计带动4名退役军人创业,开设饲料店、检测站等配套产业,完善产业链条。

  在企业党支部活动室里,墙上的“党员示范岗”标识格外醒目。“我们现有5名党员和2名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带头攻克技术难关,成为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党支部书记介绍。

  据统计,近年来企业累计捐赠50余万元用于助学筑路、帮扶困难家庭。去年,公司还专门设立教育基金,资助1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未来展望:打造现代渔业新标杆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杨锡勇规划着现代渔业经济区的蓝图。他透露,下一步将投资建设集渔业生产、精深加工、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

  “我们要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杨锡勇说,目前正在洽谈的石斑鱼深加工项目,预计可新增产值30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50个。同时,计划开发的渔旅融合项目,将打造特色民宿、观光渔场等新业态。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漳浦县政府的支持下,杨锡勇正牵头制定石斑鱼养殖团体标准。“我们要让漳浦石斑鱼成为优质水产品的代名词。”杨锡勇说。

  回顾20年创业路,杨锡勇感慨万千:“从军营到渔场,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报国初心。”这位曾经的抗洪勇士,如今正以军人特有的坚韧与智慧,在蓝色沃土上续写着产业报国的新篇章。

  ☉漳州融媒记者 王琳雅  通讯员 戴伟国 蔡玉玲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云南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副省长李石松受贿
  •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岑浩辉发表2026年施政报告
  • 江苏省政府关于董梁等职务任免的通知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