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邮票、闽南侨批:打开珍贵记忆
李国良:八旬老者 近70年集邮路
夏日炎炎,85岁高龄的集邮迷李国良,依然坚持从家里赶来展厅看邮票展。这一次,他主要带来了大量与革命题材有关的邮票。
李老手摇芭蕉扇,在一框框的邮票前驻足,定睛细看,“一看到邮票,我就很兴奋,爱不释手,所以每次看到喜欢的,就老觉得邮票上写着自己的名字,非买不可”。
李老搜集邮票至今,已近70年了。解放前,李老搜集了很多有关孙中山的邮票,可惜的是“文革”期间扔了许多,“不敢搜集!”李国良说,解放前没有邮票公司,他就在私人的邮票社买,“感觉邮票花花绿绿的,特别好看”。解放后,李国良就开始在邮票公司买邮票,时不时就要去看看。除了邮票,老人还搜集了侨汇、货币邮票等。如今,李国良家里已有上万张邮票,装满了家里的4个大橱和2个抽屉。
这些邮票被分门别类,其中不乏珍贵的宝贝。这不,这次李国良拿来参展的以毛主席和党旗为背景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26周年》,就是第一张庆祝建党的邮票。为了搜集这张邮票,李国良还费了一番周折呢。原来,在十几年前,这张邮票的主人是漳州老年集邮协会里的另外一位会员。当时,李国良把这张邮票当宝贝,一直舍不得还给主人,于是,李国良就和邮票的主人商量,能否割爱相让这张邮票于他。一开始,邮票的主人说什么也不肯,李国良就一次次地上门,最后终于以5元的价格买回了自己心爱的宝贝。
同是漳州老年集邮协会会员的76岁苏家贞,与李国良因邮票结缘认识,至今已是20多年的好友。“他是个邮痴,尽管上了年纪,但协会每次一有活动,他都会尽量参加。”苏家贞还“偷偷告密”,“他是个老资历的集邮迷了,邮品可多了”。
苏通海:每张侨批背后 都藏着一个故事
在这次的展览中,62岁的苏通海带来的5个展框、16个贴片的闽南侨批,是此次展会中最吸引人的展品之一。
所谓侨批,就是从清朝后期到上世纪70年代,通过民间邮局寄出的信件、汇票等物资。一份完整的侨批需具备3个因素:首先必须是一封信;其次信上有注明收信人、款项等基本信息(一般写在左上角);最后,收到信件的人要有回信。而在众多的民间邮局中,天一局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侨批局[注:天一局系由旅居菲律宾华侨郭有品于公元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其家乡(时称龙溪县流传社,即现在的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创办的。初办时称“天一批郊”,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扩大为四个局、设总局于流传社,外设厦门、安海(晋江)、吕宋(菲律宾)等三个分局。1896年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局,1902年改为郭有品“天一汇总银信局”。
那到底,苏通海是怎么与侨批结缘的?这还得追溯到20多年前。1983年,苏通海还是一名汽修厂的学徒,当时带他的师傅有一位60多岁的朋友,早年当过水客,在侨批局替人送过信件,因此对侨批有所研究。通过师傅与水客朋友的交谈,苏通海开始认识侨批,了解侨批,并渐渐对这些发黄的信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展出的这16个贴片中,有最早贴邮票的侨批,有天一信局留存下的唯一一张马六甲汇票……这些在外行人看来,只是在泛黄小纸片上写着字的物件,在苏先生眼中却是无价之宝。因为透过这一张张小小的纸片,可以看到背后藏着的历史故事。
在展出的贴片中,苏先生最喜欢的是一张在辛亥革命期间,由一一侨批局送出的信件。这张侨批由菲律宾寄出,收信人是福建省龙海市锦宅村黄开物先生。信内不仅写有旅菲同盟会会员在国外获得的革命情报、华侨为革命募捐的款项,还有同盟会在厦门的秘密据点及同盟会重要成员的名单。虽然信件有部分内容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是通过辨别出来的部分,苏通海推测,这位黄开物先生一定是同盟会的成员之一。“即使已经解放这么久,但通过这张小纸片透露出的信息,回忆起辛亥革命的那段历史,依然心潮澎湃”。(本网记者 盛凌云 郑娟娟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