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果农丰收的秘密:种果先种草 生态又环保
“你家果园都长‘草’了,还有鸟儿过来偷吃,咋不管管?!”面对村民的疑惑和多次善意的提醒,长泰县湖珠村果农洪建聪总是一笑置之,这是为啥呢?
事情还得从2013年说起。洪建聪是湖珠村一名普通的农民,从事农业大半辈子的他想要扩大种植规模。他开始在村里找地,“湖珠溪旁,水源充足,租金也比其他地块便宜,就它了。”几经寻找,他跟村民流转了80多亩的田地。
那些年,因为村里生猪养殖多,禽畜粪便价格便宜,洪建聪根据传统习惯,开始在田里增施农家肥。
第二年,田里的果蔬渐渐地长了出来。可是,当看到菜园的那一幕,他彻底惊呆了。“苍蝇满天飞,田里污水横流,臭味熏天,更重要的是,蔬菜有的长得很好,有的长得特差,甚至从根部坏死。”洪建聪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15年。该县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在一次“化肥零增长及地力提升”课程的农民培训中,农技人员林进路对他的农田进行“把脉问诊”。“猪饲料多含抗生素,施用禽畜粪便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建议施用商品有机肥改良土壤,冬种紫云英,实施秸秆还田。”林进路说。
“不施用复合肥,反而种些‘草’就能改良土壤?”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理论,洪建聪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索性试试看吧”他半信半疑地听从了农技员的建议。
在当地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拿出50亩田地开展了地力提升试验。
收成季节,一份试验报告让洪建聪欣喜万分——
“以种植火龙果为例,改良土壤后亩产量1200公斤,虽然产量减了四成,但品质更好,价格高了两倍,每亩可增加产值9300元,整个示范片50亩,可增加产值46.5万元。同时,通过减少污染和化肥使用,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和保肥、保水能力,缓和土壤酸化,保护生态环境。”
洪建聪终于明白,“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啊!”
由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好,他将80多亩田地全部改种红心火龙果,并在果园田垄间套种地瓜叶和紫云英。2017年,洪建聪的红心火龙果产值近70万元,比2014年翻了一倍多,因为产品绿色优质,还获得第18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的金奖,他的农场被评为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
“紫云英可不是一般的草,它是真正的田里的宝啊!”洪建聪向笔者道出了村民的疑惑。(林少波 林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