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为何锁定“门前三包”
漳州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漳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若干规定》,已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将于今年9月1日施行。我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为何选择市容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记者专门采访了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阮授智。
“这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要求。”阮授智表示,为提升城市品质,市委主要领导提出“立法工作先从城市管理着手”的要求。据此,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城市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立法调研,并通过《闽南日报》、漳州人大网和漳州新闻网等媒体向本市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公民个人征集立法建议项目。在此基础上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密切沟通,反复磋商共同确定了“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城市垃圾管理和城市公共停车管理作为立法备选项目。随后,市人大常委会又多次召开立法项目评估协调会,多角度、多方位对三个立法备选项目评估情况开展论证协调,最终将“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确定为我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
阮授智说,选择“门前三包”作为我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也是顺应广大市民对优良城市居住环境的期盼。所谓的市容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是指责任人对责任区范围内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绿化亮化履行相应的责任要求。随着近几年漳州城市的快速发展,临街两侧楼房首层几乎都是店面,背街小巷也都商铺林立,繁荣的城市经济为广大市民生活带来了方便。但由于市容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缺失“法”的制约,商铺店面前乱占道、乱悬挂、乱停放等现象依然突出,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与品位提升。市县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广大市民,通过各种途径,热议如何巩固创城、创卫成果,推动创城、创卫工作常态化开展,这为市容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立法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阮授智说,选择“门前三包”作为我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还是顺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他表示,“门前三包”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仅仅依靠执法部门难以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通过地方立法,对责任主体履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明确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县两级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及镇政府、村(居)委会以及住建、规划、环保、工商、食药监、公安、卫计、教育、文广新等部门的责任边界,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有利于提升城市品质形象,塑造漳州城市品牌。
☉本报记者黄妍婷
通讯员柯泓
这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要求
这是顺应广大市民对优良城市居住环境的期盼
这是顺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