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平和这位世界文化大师的心境吗?这本书或许能帮你!
日前,平和作家黄荣才的散文集《超然之美:林语堂的心灵境界》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本周在全国各大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上架销售。该书共18万字,是一部解读林语堂,品味林语堂心灵境界的作品集。
语堂,我们一起读你!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在平和县坂仔镇出生,并在平和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接受启蒙教育。在林语堂的成长过程中,家乡不仅仅是他物质和区域的记忆,更是他精神和文化的滋润。其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等21种文字,其读者遍布全球各地,被誉为“幽默大师”、“世界文化大师”。
《超然之美:林语堂的心灵境界》全书分为烙印、通达、情深、痕迹、缘来五辑,共有文章54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小角度切入,讲述林语堂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态度,关注林语堂的心灵境界,关注他的通达、痛苦、闲适、平和、快乐、幽默等不同的标签,这些不同侧面的解读,让林语堂“立”起来,不再是扁平的名人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特质,听得到声看得到形象感受得到性格特点。每篇文章都引用一句林语堂的语录,然后,从这句语录放射思维,拓展延伸,纵情文笔,咀嚼回味,细腻解读,让读者可以从中深切感受到林语堂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可以看到普通人林语堂面对常人之烦恼、缺憾时,不同于常人的睿智理解与通达选择,对于读者有着不同方面的启迪,可以提供一定的人生借鉴。
比如书中有篇文章《撤退者林语堂》写到“不少时候,林语堂给人的感觉是撤退者”。林语堂面对自己前进道路上的困境,从家乡的河水遇到石头分股绕过去,在石头的前方又合二为一得到启发,不是选择死磕到底或者一条路走到黑,而是意识到,“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因此,林语堂认识到:人生,许多时候需要拐弯,需要顺势,需要绕道,需要另辟蹊径,这是人生的大智慧,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平和,快乐。
在《寻找合适位置的林语堂》中,林语堂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因为“ 此地不容人自有容人处,你应该再接再厉,自有更好的机会等着你。”,所以抛弃了当官的念想,选择了写作,从而达到人生的高度。在《主角林语堂》中,林语堂意识到“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因此,林语堂的主角意识可谓强劲,他争取当主角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歇过。小时候的调皮捣蛋,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时候,林语堂曾经在一个休学式四次上台领奖,那也是风光至极,没有人否认这时候的林语堂是主角。等他成为名人的时候,林语堂更是主角,时常在不同的场合义气风云。
“乡情宰 (怎)样好,让我说给你。
民风还淳厚,原来是按尼 (如此)。
汉唐语如此,有的尚迷离。
莫问东西晋,桃源人不知。
父老皆伯叔,村妪尽姑姨。
地上香瓜熟,枝上红荔枝。
新笋园中剥,早起 (上)食谙糜 (粥)。
胪脍莼羹好,呒值 (不比)水 (田)鸡低 (甜)。
查母 (女人)真正水 (美),郎郎 (人人)都秀媚。
今天戴草笠,明日装入时。
脱去白花袍,后天又把锄。
(黄)昏倒的困 (睡),击壤可吟诗。”
这是晚年的林语堂按闽南话语音写的一首五言诗,甜美地回忆和描述家乡的民风民情,乡音哝哝。十多年来,黄荣才持续开展林语堂的研究,无论是对林语堂还是林语堂的作品,都保持着高度的敏锐和高昂的兴趣,黄荣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平和林语堂研究会会长,平和林语堂文学馆馆长,创作了大量有关林语堂的文章,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并先后结集出版。这本书是黄荣才继《我的乡贤林语堂》《闲读林语堂》《林语堂读本》之后有关林语堂的第四本书。
让我们跟着黄荣才,一起去读懂语堂。
(海峡都市报记者曾炳光 通讯员 黄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