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百年灯火店 四代人传承

2011-06-16 01:37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不大的百年老店,却写满了古朴感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香港路176号,是个不大的灯火店,店铺上的百年老店招牌,给这家店增添了一种古朴感。

  这家小店,老漳州人几乎人人知晓,从第一代的创业者摆地摊开始,如今已走过百年,四代人营生,卖的东西也从简单的煤油灯,慢慢发展为婚嫁用品。但有一点不变的是,老店卖的,大多是漳州人曾经用的老物品,如今,很多漳州人已经不懂了,就像那份嫁女儿必备的“红篮十二样”。

  走进店里,54岁的老板谢天惠正在帮客人准备嫁女儿的用品,一个红篮子,里面装满各式小东西,如格子帕巾……谢天惠一边麻利地往篮子里放东西,一边念着绕口令,速度很快,行外人一样都记不住,让他念慢点,站在谢天惠一旁的母亲王桂英笑言,“这是机密,不能说的”。

  原来,这个红篮子里放的是12样东西,是漳州嫁女儿必备的东西,现如今很多漳州人不懂了,只有这样的老店代代相传,才能把这些东西全部完整地准备好,很多客人因此慕名而来。“红篮十二样”是漳州人嫁女儿常念叨的话,但其实远不止12样这么简单,“大大小小要近200样,但现在一般只有农村才会全部备齐,用个大箩筐装,城市里都不买了。”谢天惠说。

  “最初的店是我奶奶和妈妈一起开的,其实那时候根本没有店,只是在香港路家门口的“五脚柜”(闽南语,指家门口的门延)摆地摊,卖百货,当时的百货很多就是婚嫁的所需物品。王桂英说,她不知道奶奶具体是哪一年开始卖百货,但上百年是有了,后来她的父亲(第二代人)做煤油灯火,一家人就跟着一起帮忙,以此营生。

  王桂英13岁时就跟父母卖煤油灯,到后来,小姑娘变成大美人,小小煤油灯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不少老漳州人也会依稀记起,曾经常听人说香港路上卖灯火的女儿很漂亮,说的就是王桂英。

  一转眼,灯火店迎来第四代主人谢天惠。从12岁起,谢天惠就跟母亲在自家店里帮忙,40多年没有做过其他工作。改革开放后,老店所在“河表下”(闽南语,香港路上一牌坊附近)的地被政府征用,就搬到现如今的位置。尽管老店有变化,有迁址,但一直都卖着曾经的煤油灯,曾经的婚嫁用品,在老漳州人的心里,都记得卖灯火的漂亮姑娘。谢天惠说,女儿如今上学了,但他觉得年轻人不会再继承这家业,也许自己再卖个10年,也该关门了。(本网记者 郑娟娟 实习生 戴江海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吃了发霉火腿肠拉肚子 商家称若是产品问题将负全责
下一条:交订金两年房子无踪影?开发商称是为安置拆迁户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