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美术先驱蔡谦吉追忆先父 倍感漳台两地一家亲
蔡谦吉是谁?近日,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行的“蔡谦吉作品与艺术文献展暨学术研讨会”再次将漳州人蔡谦吉拉回公众视野。他是福建举办现代美术画展的第一人,后被公派迁往台湾,1955年在台湾逝世。他遗存下來的艺术文献及画作,印证了漳台两地美术交流源远流长。此次展出邀请了蔡谦吉的长子蔡超,他参加完福州的活动,立即风尘仆仆赶回漳州。昨日上午,蔡超专程探访了蔡谦吉旧居与住在那里的宗亲。
蔡超(左一)与宗亲交谈
蔡谦吉履历表显示其家住陆安东路(今新华东)
旧居室内一瞥
蔡谦吉1902年出生于漳州龙溪蔡坂村(今龙文蔡坂村),191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主修西洋绘画,师从刘海粟、丁悚等名家。1923年,蔡谦吉在厦、漳两地举办个人画展,得到黄炎培、刘海粟的盛赞,是福建举办现代美术画展的第一人。抗战胜利后,蔡谦吉前往台湾,负责清点接收国家文物,后在台湾省立博物馆担任美术室主任。
蔡超说,蔡谦吉育有五男四女,他是老大,出生在漳州并生活到16岁才去台湾。“我对这里还是较熟悉的,与漳州的亲人也联系较多。”蔡超说,他之前曾回漳数趟,这次返乡他明显地成了“被采访者”,一路上陪同的漳州亲朋和文史爱好者都在谈论蔡谦吉。“问我父亲生平的一些事迹,希望能通过采访,还原父亲被历史遮蔽的一些细节。这些天,我的回忆不断在漳州、台湾往返。”深情地追忆,让蔡超倍感漳台两地一家亲。
蔡谦吉昔日在漳州的住所就在老街新华东路。他在那一带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蔡超说着说着,来到旧居的这条老街。门外是喧闹的市声,摊贩林立。推门进入,只见幽深的过道、斑驳的墙体,冬阳静静地从屋檐洒落下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旧时光的味道。
蔡超先生年逾八旬,身体仍健硕。当宗亲的笑脸映入眼帘、当熟悉的闽南话寒暄起来,他“在家”的记忆又一遍遍被唤醒了。窄窄的木梯斜竖着。一级又一级木板,中间早已被人踩得下凹,木纹毕现。“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述说着岁月的沧桑。蔡超小心翼翼地爬上阁楼,环视四周摆设的一景一物。“我就出生在这间屋子里。”记者跟随走进一看,蔡家有长者连忙提示小心:“常年失修,快成危房了,我们都很少进!”记者发现,那屋子的地板已出现多道裂缝。
蔡超在旧居及附近逗留了近三个小时。期间,他不仅与宗亲聊家常,还带记者转了蔡氏旧居一圈。据他回忆,蔡谦吉1932年娶了出身书香世家的太太林巧云,他们的婚姻很美满。“印象中,父亲是个多情的人,对母亲呵护备至。每次母亲由东门返回西门娘家,父亲无法陪同时,总不愿她单独出行,担心路程不稳妥!”抗战后期,蔡家经营的农场每天供应面粉给漳州最早的西洋面包店,做面包送给美军顾问团,支持其对中国抗日的援助。
来去匆匆。在结束旧居探访后,蔡超将赶坐航班回台湾。临行前,他表示还会回来的。“父亲是位画家、美术教育家,对闽南早期现代美术的推广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他在闽台美术史上的地位,终将获得应有的重视。”蔡超说,接下来,他想与宗亲一起好好探讨旧居的维修方案,希望今后那里能开辟个蔡谦吉纪念馆。
☉黄舒哲 文 杨晖 图